老通城大酒樓與長江鰣魚;物換星移,記憶如流水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4|發布時間:2025-02-19
歲月如流水,不曾停止流動,老通城大酒樓也一樣,如今已經變成了老通城豆皮,一切都變得面目全非。
當年在老通城大酒樓品嘗到的那道清蒸鱖魚、白湯團魴、紅燒鮰魚等鄂中名菜,似乎已成為遙遠的記憶了。甚至連刀魚面這樣的經典菜肴都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然而,那個時候的老通城大酒樓,卻是各界人士爭相前往的熱鬧場所。
這道紅燒鮰魚,是賓客們最喜歡的一道菜肴,魚肉鮮美而少刺,細膩如脂,入口即化。老通城的鮰魚雖然不算是最好,但紅燒鮰魚還是值得一去老大興園品嘗。然而,這個時候的老通城大酒樓,卻已經成為了人們懷念的往事了。

這道清蒸鰣魚,似乎是每年暮春時節的一道經典菜肴。當年在鎮江一家小館子里品嘗到的鰣魚,比漢口的還要鮮美。魚有尺長,身上斜切四五刀,嵌入薄薄的筍片與火腿片,四周有一圍冬菇,白、紅、黑三色相間,明亮而潔凈。除少量紹酒外,幾乎不用更多的佐料,保持了鰣魚的鮮美。畢竟,長江鰣魚在江面寬闊的鎮江為最佳,而彼時正式端午乃鰣魚最美之時。

如今,不用說長江鰣魚基本上已經沒有了,連老通城大酒樓也更名為老通城豆皮,從四層樓的大氣象萎縮為一個小門面,不僅是豐盛如“滿漢全席”的數百道菜肴沒了,甚至很多人連鼎盛時期的老通城豆皮是個什么模樣都不曉得。這樣的物換星移,不過是二十個春秋。

趙珩先生曾在《老饕漫筆》中寫到,他的家譜很有意思,其曾祖父趙爾豐,清末曾任署理四川總督兼駐藏大臣;曾伯祖趙爾巽,民國期間曾任清史館館長,領修過《清史稿》;父親趙守儼,中華書局原副總編輯,主持過二十四史的點校工作。所謂的書香門第,真不是一代兩代所能造就的啊!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