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來臨,煙臺招遠三道家常美食溫暖餐桌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布時間:2025-02-12
隨著冬至的到來,煙臺招遠鄉村餐桌上的這三種家常美食成為了主角,它們不僅溫暖了人心,也讓人舍不得離開那炊煙裊裊的農家小院。
圖1展示了招遠南鄉常見的疙瘩湯,在當地方言中被稱為“古扎湯”,這是一種用面粉和水攪拌成的小面團,加入鍋中煮沸而成。主婦們手巧地將面粉與水混合,形成一個個圓潤而均勻的面疙瘩。

無論是叫作“疙瘩湯”還是“古扎湯”,當地人一聽到這兩種稱呼就知道是指同一種美食。方言的獨特魅力在于其地域性和生動性。
比如說到天空中的云朵,年輕人可能會說“一朵朵白云飄浮在空中”,而老一輩人則會用更為接地氣的語言來形容:“天上的云彩一塊接一塊的,就像是堆在一起的一團棉花。”這種鄉土氣息十足的說法讓人倍感親切。
從我小時候起就特別喜歡喝疙瘩湯。然而,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里,并不是想喝就能輕易得到的。放學回家后,母親通常會熬一鍋地瓜飯,里面放一些黃豆或者偶爾奢侈一點的花生,最后撒上少量香菜調味。
我捧著大海碗,一碗接一碗地品嘗這溫暖的味道,身體從頭到腳都感到熱乎起來。即使手腳被凍得起了小疙瘩,喝完后也立刻暖和了過來,那種癢癢的感覺驅使我不停地動來動去。
那個時候的面粉是奢侈品,只有在春節這樣的大節日才會拿出來做餃子或包子吃。過年時制作的大棗餑餑是一種特別的食物,里層用黑面制成芯子,外層則是一層白面包裹著。
蒸熟以后的大棗餑餑主要用于祭祀和走親訪友的禮物。“有里有表”這個名字就是老百姓對這種特殊食物的有趣稱呼。
平時家里保存的面粉是舍不得輕易使用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孩子生病時才會從存糧中取出一些面來烙蔥花餅或者做疙瘩湯。
這疙瘩湯不僅順口還很暖胃,喝上兩碗后會感到肚子鼓鼓的,但很快又覺得餓了,需要再吃點什么。不過這并不妨礙它受歡迎的程度,因為喝了之后能夠讓人出一身汗,原本受寒的癥狀也會逐漸緩解。
進入數九寒冬以來,各種湯品成了農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疙瘩湯是本地最常見的特色之一,而后來發展起來的豆腐腦也深得人心。
尤其是用火腿丁燉煮出來的鹵湯與嫩滑的豆腐腦搭配,豆香濃郁、味道咸鮮可口。
有人喜歡甜味的豆腐腦,但我更偏愛這種咸口版本,因為它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用玉米面做的咸飯,喚起了無數人對鄉村生活的美好回憶。
圖3展示了招遠地區的標配羊湯,在過去艱苦的日子里,羊湯是難得的一道佳肴。現在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村里的大集上也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羊肉制品。
有些人為了追求正宗的味道會專門跑到集市上去喝羊湯,據說那里的味道更加地道。平時在家里也可以自己動手制作美味的羊湯,全家圍坐一起享用這道美食的同時聊聊天,增添了不少樂趣。
到了冬臘月時節,村頭的大喇叭每天都會播放賣牛肉和羊肉的信息。村民可以買上一些羊肉回家包餃子吃,或者用來燉制一碗鮮美的羊湯。
冬至過后,在這個數九寒天的日子里,疙瘩湯、豆腐腦以及羊湯這三種與招遠緊密相連的美食不僅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鄉村生活豐富多彩的真實寫照。
這些美食見證了農家人從貧困走向富裕的過程,平凡而又充滿生機的日子在他們的手中變得更有滋味。每一天的日復一日里,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讓平淡的生活開出美麗的花朵來。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