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背后的故事: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fā)布時間:2025-01-21
美食里的文化符號
最近讀了一本關(guān)于各地美食的書,讓我對飲食文化的興趣更加濃厚。《走南闖北吃東西》是知名媒體人、文化、美食專家高文麒的一本散文集,包括人間至味、地方風味、四時有味、淺談洋味四部分,如數(shù)家珍般介紹了各地飲食及其背后的文化歷史淵源。作者在探尋美食的同時也向讀者展開了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畫卷,給讀者一次感受頗深的尋味之旅。
北方人愛吃炸醬面,除了正宗的北京炸醬面,周邊地區(qū)的炸醬面應(yīng)該也差不多,總之都有炸醬,都有面。作者說自己是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然而他想念老家的口味卻是北京炸醬面,可見炸醬面的魅力是很獨特的。他認為炸醬面最能體現(xiàn)北方人骨子里的豪爽和敦厚樸實的風格。一方面,炸醬的味道是咸香兼具,口味比較重。另一方面,炸醬面做起來比較方便快捷,不分季節(jié),不論男女,都愛吃這口。
想要做好一碗炸醬面,細微之處必須做到位。首先要講究面和鹵要匹配,清爽的鹵配細面,濃重的鹵配粗面。這樣醬和面的口味才能相得益彰。其次,面條最好是手搟面,而且要現(xiàn)做現(xiàn)吃才好。再次,煮面也有講究,必須等到湯水大滾才能下面,這樣的面條吃起來更清爽。煮好的面條是“過水”還是“鍋挑”,都有不同的口感和說法。另外,關(guān)于怎樣炸醬,搭配哪些蔬菜等等都有細致的要求。
炸醬面加上不同顏色的鮮爽蔬菜,看著就賞心悅目,這份美食里包含了人們樸素而美好的向往,也延續(xù)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吃粽子,除此之外,也少不了給人送去一句“端午安康”的問候。小時候說起端午節(jié),大人都會給孩子講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認為端午節(jié)就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不可以說“端午節(jié)快樂”。高文麒在書中講到,端午節(jié)與屈原投江無關(guān),包粽子、劃龍舟,是源自南方百越祭祀龍神的傳統(tǒng)。相傳宋朝過端午的時候,皇帝要賞賜大臣新衣,到了明朝,皇帝要大宴群臣。由此看來,端午節(jié)這天歷來傳統(tǒng)都是在快樂中度過的。
美食,是帶我們了解歷史和文化的一個窗口,它們不止凝結(jié)了無數(shù)先人們的生活智慧,更讓我們在一次次探尋中找到前進的路。每一道美食都有一方土地的獨特風格,有一方民眾的人情味道,也有一串串引導(dǎo)我們探索的文化密碼。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