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至戰國初:趙簡子留下堅城晉陽,三晉對秦戰爭與內部紛爭的歷史轉折點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9|發布時間:2024-08-13
在春秋時代的末尾,趙簡子(鞅)留下了晉陽(現在的太原)這座堅固的城市作為后盾,確保了趙家能夠度過公元前453年期間的艱難挑戰。公元前376年,隨著三家分晉的完成(始于公元前403年),趙國正式建立,并以其祖先在春秋時期的功績為后盾,成為了戰國時期的強國之一。這同時也標志著趙人即將踏入一場大爭之世。
《風云戰國》第一季中的金鐵木紀錄片展現了這一時期的歷史畫卷。
戰國初年:三晉對秦的戰爭與內部斗爭
戰國初期,魏國作為繼承了晉國核心區域的重要力量,率先開始變法,并在吳起等名將的帶領下對周邊國家發起攻勢,尤其是針對秦國:
- 公元前419年,魏國在吳起的率領下再次攻入秦地,直取少梁。
- 公元前389年,在陰晉之戰中,吳起以5萬魏武卒橫掃了擁有50萬兵力的秦軍。秦軍隨后被迫在洛水西岸設立縣治以自保。
趙國作為三晉之一,也在積極支援魏國:
- 公元前371年,趙、秦之間爆發高安之戰,最終趙國取得勝利。
- 公元前364年和363年,在石門(阿)與少梁兩場關鍵戰役中,趙國均援救了魏國。
- 公元前361年,趙、韓聯軍攻秦,展現了一定的團結力量。
然而,盡管三晉在對外作戰時有聯合行動,內部紛爭也未能避免:
-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確認韓、趙、魏為諸侯國。
- 公元前366年,在洛陰之戰中,秦軍打破了魏韓聯盟,并在隨后的石門戰役中斬首6萬人,少梁之戰也俘獲了魏相公叔座。商鞅變法后,秦國繼續東進,最終完成了對河西地區的攻勢。
戰國中期:秦國崛起與趙國的發展
隨著時間進入戰國中期,秦國的實力顯著增強,在公元前364年擊敗魏韓聯盟,并在石門戰役中斬首6萬人,接著在少梁之戰中俘獲了魏相公叔座。商鞅變法后,秦國的攻勢更加強烈,逐步滲透至河東地區,為東出戰略打下了基礎:
- 公元前364年,秦軍在石門(阿)戰役中斬首6萬人。
- 兩場關鍵的少梁之戰:公元前363年的首次戰斗與后續的多次攻伐。
- 公元前354年,秦國奪取了魏國的元里,并斬首7000人。
- 在連續的戰爭中,秦國在公元前352年奪取了魏舊都安邑(這場戰役被稱為“安邑降之”,意味著秦軍實際上并未完全占領河東地區)。
- 公元前351年,秦國攻取固陽。
- 公元前340年,再次奪取少梁,并俘虜公子昂,成功收復了河西地區的控制權。
- 公元前339年,秦趙齊聯軍攻擊魏國,秦國不僅占領岸門并俘獲魏錯。
在這一時期,盡管秦國對魏國進行了多次重創,趙國也未能幸免于難,并遭受了嚴重損失:
- 在公元前332年的戰爭中,齊、魏、中山三國聯合攻打趙國,導致趙國的黃河決堤以對抗入侵者。這場戰役的結果是趙國遭受了重大打擊。
- 公元前328年,秦國奪取了趙林與離石地區。
- 兩年后,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秦、楚、燕、齊、魏各國都派出了強大的軍隊來參加葬禮,顯示了趙國在當時的地位和影響力。
在這個危急時刻,趙雍(即后來的趙武靈王)站了出來,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他的出現為趙國帶來新的希望與力量,在隨后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