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鄉愁:春日扣肉的記憶與儀式感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4|發布時間:2025-04-01
#分享我最愛的春日美食# 記憶中的油香與煙火氣
在閱讀《白塔往事——十碗頭 扣肉》之后,那廚房中飄散的紅燒肉香氣如同一道無形的繩索,將我記憶里的味道緊緊綁縛。這些在蒸籠熱氣里若隱若現的畫面,那些被油鑊滋啦聲喚醒的饞蟲,此刻都化為嘴角的一抹笑意。作者以細膩如刀工的文字,描繪出一段舌尖上的鄉愁,將這股鄉愁切成了讓人動容的片段。

扣肉的誕生仿佛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戲劇。那半扇豬肉在黑鐵廚刀下的分離,讓我回想起武俠小說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廚師的刀工不僅是技藝的表現,更是一種儀式感的傳遞。當肉塊滑入沸騰的油鑊,青煙騰起的那一刻,所有等待都似乎有了盼頭。冷水浸泡后的虎皮紋路,仿佛是歲月在食材上雕刻的印記,宣告著一道大菜的誕生。這種充滿儀式感的烹飪過程,將簡單的扣肉升華為鄉村宴席的精神象征。
文章中最動人之處,莫過于那些被油漬浸潤的集體記憶。孩子們盯著蒸籠的眼神、父親斥罵的聲音和廚師抽煙時悠然的姿態,共同構成了一幅鮮活的民俗畫卷。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扣肉不僅是味覺上的盛宴,更是情感交流的橋梁。人們為它預留胃袋的急切、分享美食時的滿足,在這一刻成為對人心溫暖的撫慰。

如今,雖然宴席上仍然能見到扣肉的身影,但總感覺缺失了些什么。或許是因為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菜讓食物失去了手作的溫度,或許是因為手機屏幕的藍光模糊了人與人之間的眼神交流。作者筆下的扣肉,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見證。那些在蒸籠熱氣中升騰的期待、在油鑊滋啦聲里綻放的笑容,在提醒著我們:真正的美味,總是藏在煙火氣中和人心的溫度之中。

窗外灑下的一縷月光,讓我仿佛又聞到了那股混雜著醬油香、黃花菜香的扣肉味道。這種感覺似乎已經刻進了我的基因里,成為連接我與故鄉最隱秘的紐帶。合上書本后,我決定明天去菜市場買塊五花肉,試著復原記憶中的油香,并重新找回那份等待美食時的單純快樂。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