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五谷為主,五畜為補——源自“藏氣法時論”的膳食智慧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6|發布時間:2025-01-22
根據《黃帝內經·藏氣法時論》,健康的飲食應包括“五谷為食,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形成一個古代中國的膳食寶塔。
大米是五谷之一,被稱為“稻”。在《詩經》中提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這描述了如何蒸米飯的方法。稻谷是生長最快的谷物之一,一年可有一至三次成熟期,其中一年一熟的產品品質最佳。
稻米分為秈稻、粳稻和糯稻。加工后的大米有紅米和白米兩種類型。
秈稻產出的是紅米,其形態細長且透明度較低,黏性中等。粳稻產出的是白米,形狀圓短而透明,黏性較低,煮熟后的米飯硬實,是主要食用品種。糯稻產出的也是白米,包括秈糯和粳糯兩種類型,其中秈糯形態細長,粳糯則形狀圓短;糯米的黏性最高,不透明,煮熟后米飯柔軟且粘稠。
一種珍貴的紫米從中脫穎而出,它富含天然營養色素和色氨酸,被稱為“補血米”或“長壽米”。湖南省新化縣水車鎮、奉家鎮和文田鎮的紫鵲界秦人梯田產區出產的紫米最為優質。
作為籽粒種仁的大米,種子代表陽中之陰。水稻因生長于水中而稟土水之性;旱稻則僅稟土性。水稻的花有六個雄蕊,一為水的天數,六為地的地數,因此具有水之氣。大米的花瓣有五條脈絡,五為土的天數,因此含有土之氣。
由于大米獲得了五行中的土水和木的特性,它是一種土中涵木的食物。因土水屬陰而木屬陽,大米是陰陽結合的產物。這與小米和人參有相似的性質,大米在煮粥時也能產生“米油”,其滋生津液的效果尤為顯著。將小米和大米一起熬制成粥油,稱為“二米油”,是一種古人的養生食療方法。
從中醫角度看,大米(粳米)味道甘甜,性質微寒,具有補中氣、養胃和生津液的功效。在《傷寒論》中的白虎湯和人參白虎湯兩個方劑中,大米的功效是不可替代的。
由于大米的性質偏陰寒,木形人、火形人和金形人食用大米可以作為補中氣、養胃和生津液的良好選擇;而土形人和水形人則應適量搭配食用,以防止食物的寒熱特性影響人體的先天陰陽平衡。
通過合理的飲食調整,可以維護健康并促進長壽。本文通過對大米的深入解析,旨在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其營養價值和中醫食療原則。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