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推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吃出健康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7|發布時間:2024-08-13
權威推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健康飲食的指南針。
2023版中國居民均衡營養模型。
·每日平均攝入食物種類不少于12種,每周擴展至25種以上,確保全面搭配。
·蔬果、奶制品、全谷物和大豆食品為優先選擇:適量攝取魚類、禽類、蛋類及瘦肉:保持以谷物為主的飲食結構。
·新鮮蔬菜中深色品種應占一半份額。
·每周建議食用魚類2至3次,總量控制在300-500g以內,每日攝入不超過2g。
在溫和氣候下,輕度活動的成年男性每天飲水量為1700ml,女性則為1500ml。
避免過度飲食,保持能量平衡;堅持日常身體鍛煉,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運動,累計時間不少于150分鐘;推薦每日主動活動達到6000步以上;同時鼓勵參與高強度有氧運動和抗阻力訓練。
減少久坐,每小時起身活動片刻。
建議每天攝入蛋類40-50g。谷物種類繁多,如稻米、小麥、大麥、小米、高粱和玉米等。它們的蛋白質含量各異,稻米較低(6-9%),而燕麥則較高(15-17%)。谷物中賴氨酸較少,可通過與豆類搭配食用來優化氨基酸結構,提升營養價值。雖然谷物蛋白不如動物性食物優質,但因其在膳食中的占比大,仍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雜豆類包括紅豆、綠豆和蕓豆等,薯類則有紅薯、木薯、土豆和山藥等(富含淀粉的根莖類蔬菜)。
蔬菜類別多樣,如葉菜、根莖菜、瓜果、鮮豆及菌藻類。蔬菜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還含有大量纖維素、果膠和有機酸,能促進消化道蠕動和消化液分泌。蔬菜代謝產物呈堿性,有助于維持體內酸堿平衡。
水果類別繁多,如仁果(蘋果、梨)、核果(桃、杏、櫻桃)、漿果(葡萄、草莓、石榴)及柑橘類(橙子、柚子)等。雖然其營養密度較蔬菜稍低,但能提供水分、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糖分,以及一些非營養成分如有機酸和酚類物質。
畜肉類包括豬肉、牛肉、羊肉、兔肉、驢肉等。蛋白質含量越高,畜肉的營養價值越高,且含有人體必需氨基酸,比例接近人體需求,易于吸收利用,是優質蛋白質來源。此外,動物內臟特別是肝臟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A。
水產類涵蓋魚類(海魚、淡水魚)和軟體動物(蛤蜊、牡蠣、扇貝等)。海魚富含n-3脂肪酸,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蛋類包括雞蛋、鴨蛋、鵝蛋和鵪鶉蛋。它們富含蛋白質,是重要的營養來源。
注意鹽分攝入,除了控制食鹽使用外,還需關注味精、雞精和醬油等高鈉調味品。日常生活中需警惕的高鈉食品有話梅、腌制品、面包和餅干等。
食用油選擇如玉米油、橄欖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亞麻籽油和紫蘇籽油等,盡量避免使用富含飽和脂肪的動物性油脂。烹飪時應根據油的耐熱性選擇,高溫烘焙可選花生油,炒菜用橄欖油,涼拌則推薦芝麻油或亞麻籽油。
遵循"少油、好油"原則,對于久坐人群,保持體型的同時注重營養攝入。選擇低能量高營養價值的食物至關重要。缺乏蛋白質可能導致肌肉無力、消化不良和睡眠障礙;必需脂肪酸不足會引起皮膚干燥、視力下降和記憶力減退;長期缺乏這兩種營養素會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影響理解力和記憶力。
提升蛋白質攝取的策略包括氨基酸互補法,即交錯食用不同來源的高蛋白食物,如肉類、蛋類、魚類、奶制品、大豆和全谷物。原則是種類越豐富越好,來源差異越大越好,同時進食時間也應盡量接近。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