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食尋味,憶里生香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5|發布時間:2025-01-03
在時間的隱秘角落,總有些滋味悄然潛藏,只需輕輕喚醒,昔日的記憶便如波濤般涌現。
回憶起童年,晨霧尚未消散,廚房內便彌漫著烤紅薯粥的甜美氣息。母親將曬得皺褶的紅薯干和新鮮的大米一起燉煮,小火慢烹。鍋中沸騰時咕嘟作響,那股濃郁的熱氣瞬間驅走寒意。捧起一碗,滑嫩的紅薯干與稠密的米粥交融,每一口都蘊含著大地與陽光的饋贈,溫暖了胃,也暖和了心。
“焦脆”二字,立刻把我拉回記憶中的街邊燒餅攤。剛出爐的燒餅,外殼酥脆,一口咬下發出“咔嚓”聲,麥香彌漫。即使偶爾會磕到牙齒,也舍不得停下,伴著騰騰熱氣,一塊燒餅下肚,余香縈繞唇齒,那是童年最純粹的奢華享受。
薄餅卷油條,堪稱完美組合。薄餅用白面烙成微黃,散發質樸的麥香;而炸得金黃酥脆的油條,兩者相遇后,刷上甜蜜醬汁,撒上蔥花。咬一口,薄餅的韌勁、油條的酥軟、醬料的甜味和蔥花的辛辣在舌尖交織,那是上學路上最美好的憧憬。捧在手中邊走邊吃,連步伐都變得輕盈起來。
油炸面團,在校園門口可是熱門之選。蘿卜絲或蓮藕絲包裹著面糊,投入滾燙的熱油中,發出滋滋聲響。炸至金黃撈出,瀝去多余油脂,趁熱咬一口,外皮酥脆,內餡清甜多汁,一群孩子們圍著攤位,目不轉睛地盯著油鍋,期待著那份新鮮熱乎的美味。
菜飯,無疑是寒冬中的慰藉。經過霜凍的青菜和咸香的熏肉丁與柔軟的米飯一同烹煮。爐火熊熊,使得鍋底形成金黃的鍋巴,香氣四溢。盛上一碗,菜香、肉香和米香完美融合,再撒一勺豬油,滑膩而鮮美,從舌尖暖至全身,足以驅趕一整天的濕冷。
炸豬油渣,是歲月中的“油香靈魂”。熬制豬油后剩下的渣滓,色澤誘人,一口咬下發出脆響。撒上少許鹽直接食用,那是兒時最令人垂涎的小吃;丟進青菜湯中,瞬間提升鮮美,油星在湯面閃爍,喝一口,鮮美得讓人驚嘆。
炒米泡糖水,藏著節日的歡樂氣氛。臨近新年,街邊爆米花師傅一聲巨響,米粒四處飛濺。抓一把炒米,用滾燙的紅糖水沖泡,瞬間膨脹,一口氣喝完,甜蜜在口中炸開,滿口都是新年的甜美與喜悅。
石子餅的制作,像是手指與美食的游戲。揉一團面團,包上餡料,然后將面餅放在燒熱的石頭上,反復翻烤。香氣四溢時,敲開石頭取出餅子,咬一口,帶有獨特的煙火“石香”,趣味與美味融為一體。
方糕,宛如味覺的藝術品。糯米粉蒸熟,內藏甜蜜的豆沙餡料,出鍋時熱氣騰騰,白嫩軟糯,點綴著紅絲綠絲。品嘗一口,軟綿清甜在口中融化,是街巷中最誘人的點心。
如今回想,這些質樸的食物或許無法登大雅之堂,但在時間的長河中閃耀,承載了成長的故事、溫暖的記憶、生活的煙火氣息和深深的懷舊之情,成為心底永不消逝的回憶拼圖,每一塊都蘊含著故鄉與過去時光深情的凝視。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