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是貴州省地級市,位于中國西南部,貴州省北部,云貴高原東北部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6|發布時間:2024-08-26
位于中國西南腹地的遵義,坐落在貴州省北部,云貴高原的東北部角落,其地理坐標介于北緯27°8′至29°12′,東經105°36′至108°13′之間。這個城市與省會貴陽相接,東部緊鄰銅仁地區和黔東南自治州,西北邊與四川省相連,西南和東南則分別與畢節地區和黔南自治州相鄰,北部更與重慶市接壤。整個城市的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0762平方公里。
歷史的長河中,遵義市從未缺席,遠古時期便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追溯到唐貞觀十三年(639年),隋朝時期的郎州被改為播州,而到了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播州下屬的羅蒙縣改名為遵義縣,這也是“遵義”這個稱謂首次出現。從那時起,直到明朝末期,歷經五代、宋、元直至明末,播州這個名字存在了長達962年的時光。在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后,實行了土司制度向中央集權的轉變,即“改土歸流”,并在次年將播州分割為遵義和平越兩個“軍民府”。到了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義府從四川省劃歸貴州省。1949年11月,隨著遵義的解放,歷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直到1997年,撤銷了遵義地區,升格為地級市。
在地形地貌上,遵義獨具特色,處于云貴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起伏明顯,地貌類型多樣。全市山間平壩占地比例約為7.4%,丘陵占比30.7%,而山地則占據了61.9%的大片區域。大婁山脈猶如一條巨龍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全境,成為了市內南北水系的天然屏障。
氣候方面,遵義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受季風影響顯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適宜居住,年平均氣溫為15.1攝氏度。
作為貴州省第二大城市、新興工業城市和主要的農產品生產中心,同時也是黔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23年的常住人口達到了658.06萬人。遵義市由3個區(紅花崗區、匯川區、播州區)、7個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鳳岡縣、湄潭縣)、2個民族自治縣(習水縣、余慶縣)、2個代管市(仁懷市、赤水市)以及1個新區(新蒲新區)組成。
近年來,遵義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4601.56億元,同比增長了6.8%。工業以白酒、能源、電力、煙草、精制茶等為主導,擁有航天產品為主的國防工業、綠色食品為主的食品工業、電器元件和家電為主的電器工業,以及新能源汽車為主的機械工業。同時,還建有國家級的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遵義綜合保稅區。農業方面,主要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以及高粱、烤煙、蔬菜、水果、茶葉和中藥材等。
交通網絡在遵義市也相當發達,蘭州至海口高速公路南北貫穿,杭州至瑞麗高速公路東西橫跨,實現了縣縣通高速。此外,赤水河和烏江的航運能力也不容忽視,可以直通大海。遵義新舟機場和茅臺機場的啟用,進一步提升了航空運輸的便利性。
同時,遵義也是中國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如遵義會議會址、赤水丹霞旅游區以及中國酒文化城等。美食方面則有羊肉粉、豆花面等地方特色菜肴。其中,茅臺酒更是以其獨特的風味,成為了中國的地理標志產品。此外,遵義市還因其卓越的社會發展成果和城市品質,獲得了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酒文化名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眾多榮譽。
在歷史的長河中,遵義市不僅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還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這里深厚的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形式,是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獨特風俗習慣和藝術表現,共同構成了這片土地上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