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里的少年時代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布時間:2024-08-24
我叫小明,今年五十歲。小時候,我住在北方的一個小村莊里。父母都是普通農民,我們家人多。為了養活我們,他們常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盡管生活很艱苦,但那時候的日子卻總是充滿歡聲笑語。特別是在我表叔的食品站工作時,那段記憶尤其深刻。
七十年代是我最有生記憶的年代。那時候,正值農村公社化時期,村子里的生活格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表叔是村里公社食品站的屠夫,每當有豬進站,他總是忙得不可開交。我時常會被帶著去看他如何殺豬。盡管一開始我對這樣的場景感到害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這件事的理解變得更加復雜。
每次殺豬前,表叔都會和我講述豬的習性,告訴我哪些部分是可以吃的,哪些是沒人要的。他說:“小明,別看這些豬下水沒什么人要,其實它們都能做成美味的。”
在那個年代,物資很匱乏。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將每一部分資源利用起來。在表叔工作時,他對我說:“這些豬下水,雖然現在沒人要,但總有一天,它們會被重新認識。”他的眼神中透出一絲希望,那種堅定的態度讓我無形中感受到了一種責任感。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意識到表叔工作的意義。他不僅是一個屠夫,他更像是一個食材的守護者。在我眼里,表叔是個有情懷的人。他對每一頭豬都充滿敬畏。殺豬的時候,他總是特別小心,確保不會浪費任何一部分。
每當殺完豬,表叔都會把內臟整理好,放在一塊布上,然后仔細分類。在這個時候,有很多人會路過來看看,有時有人會問:“這大腸怎么賣?”表叔就會跟他們講如何清洗、怎樣烹飪。有時候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甚至會和他討論一些菜譜,那樣的氛圍讓我覺得特別溫暖。
盡管社會在改變,但我始終記得那個年代的樸實無華。在冬天,我們母親會用大腸做香腸。家里的廚房里飄散著濃郁的香味。在節慶時,我們都會在一起吃著用豬下水做的美食,嘴里嚼著鮮嫩的肉,心里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時代的洪流沖擊著公社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方便與快節奏,許多傳統的美食逐漸被遺忘。在這個變化中,表叔的食品站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常常看到攤位旁邊默默嘆氣,仿佛在思考著什么。
曾經那些沒人要的豬下水,現在有人開始追捧,但表叔卻再也沒有那份熱情。他對這些“新式美食”的熱衷者只是淡淡一笑,仿佛在懷念過去的日子。他說:“小明,你記得那些時候嗎?人們都知道珍惜每一樣東西。現在大家只想著如何獲取更多,不知珍惜什么。”
我已經成為了父親,有時會把這些故事講給我的孩子聽。我希望他們能明白,這些與食材有關的記憶,承載著的是我們的根,是我們與家人團聚、分享生活的美好時光。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