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日無空調,生活如何自足于草木間?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5|發布時間:2024-08-17
在電器尚未普及的古代,人們如何度過炎熱的夏日呢?夏日的古生活中,大自然對人們的飲食、住所和出行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古人講究“民以食為天”,在炎炎夏日里,消暑小吃種類繁多。唐代詩圣杜甫曾品嘗過他鐘愛的“槐葉冷淘”,飽餐之后心滿意足地吟詠道:“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槐葉冷淘”是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食品,將新鮮的槐樹葉搗成汁,與面粉混合,煮熟后用冷水浸泡,再澆上熟油,放入冰窖冷藏,食用時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調料。
這種美味的夏日消暑食品在宋代繼續盛行,人們用甘菊汁和面制作“甘菊冷淘”。到了元代,將牛奶中加入冰塊稱為“奶冰”,再加入蜜餞和果醬,便形成了冰淇淋的前身。
當時的中醫還研發出具有各種功效的消暑茶,如清熱解暑、利濕解毒、開胃消食、避穢開郁,同時還能補氣健脾、養陰生津,可謂是藥食同源。
炎熱的夏日里,富貴人家身著紗衣,普通百姓則選擇麻衣和葛衣。盡管“心靜自然涼”,但在酷暑難耐的日子里,僅僅依靠內心的平靜恐怕難以解決問題。于是,各式各樣的扇子紛紛登場。
在我國,扇子的歷史已有3000多年,古代別稱“搖風”“涼友”等,其中檀香扇、火畫扇、竹絲扇、絹扇最為著名。
這些扇子的制作材料多為植物,后來還發展出了集書法、繪畫、雕刻于一體的折扇,成為文人墨客彰顯身份的道具。
扇子經歷了多次進化,從手搖到水動力等,據說古人在使用風扇時,還會將其放置在水池后面或擺上兩盆冰塊,使吹出的風更加涼爽,初步具備了空調的功能。
在消暑方面,古人不斷用智慧尋求更好的方法。他們建造的房子多選址于依山傍水的地區,周圍大片植物提供陰涼,據測定,夏日樹蔭下與樹蔭外的溫度相差至少5℃以上。
避暑的另一良方是進山。古人常說“高處不勝寒”,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就會降低6℃。清代皇帝每年夏天都要前往承德避暑山莊避暑,便是最好的例證。
對于外出的人來說,可以選擇在路邊種植的樹木下休息。行道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周時期就需要“列樹以表道”,在郊野道路兩側種植樹木,既標明道路方向,又為行人提供遮蔭。
秦朝大修馳道時,對種樹也有詳細要求:“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北魏洛陽、唐朝長安等地也廣泛種植國槐作為行道樹。
此外,古人還戴遮陽帽。古人的遮陽帽種類繁多,如竹帽、帷帽、草帽等,大多是用植物制成的。晉代崔豹在《古今注》中提到了“席帽”,因用藤席制成,骨鞔以繒而得名。
古人還會使用遮陽傘,其中華蓋是最為華麗的遮陽傘。對于帝王來說,華蓋作為防曬工具的職能是次要的,其象征皇權的意義才是最重要的。
避暑神器繁多,制作精良,至今仍具有審美價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不論古今,中國人一直懂得生活、富有智慧,總能找到眾多方法提高生活質量。隨手可得的植物原材料在古人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