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菜年產三百余萬斤被列入官方菜譜名錄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5|發布時間:2025-04-03
荊門,我的第二故鄉,見證了我從孩童到成年的成長歷程,這里有著豐富的文化和特色美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蟠龍菜了。
蟠龍菜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約500年歷史,是湖北地區的傳統名菜之一。其主要原料包括豬肉、魚肉和雞蛋等,菜品特點是色澤鮮艷、肥而不膩、口感滑嫩且香味持久。

相傳公元1521年,在沒有合法繼承人的情況下,皇太后為了確保帝國不會落入他人之手,決定由最近的兄弟中的一員繼位。朱厚熜接到圣旨后十分著急,他擔心沿途官員迎接會延誤行程。于是大臣嚴崇建議他假扮囚犯,并用一種特殊的菜來掩蓋真實身份。
這種菜肴要求肉味但不見肉形,以便在被搜查時不易被人發現。廚師們絞盡腦汁也未能想出辦法,直到詹多師傅的妻子遞給他一個蒸熟的紅薯,才啟發了他。紅薯破皮露出白色的肉給了靈感。
詹多決定將白膘豬肉、精瘦肉和魚肉等分剁成肉泥,并用食鹽、香蔥、生姜調味,再以淀粉雞蛋調勻后包裹于紅薯皮內蒸熟。其形似紅薯實為肉肴,使朱厚熜得以順利進京繼位。
后來詹多奉旨改進了這道菜的制作工藝:他將肉泥做成一尺半長、一寸半寬、七分半厚的圓筒狀,并用雞蛋黃和食用紅色素包裹蒸熟后切成薄片,復蒸一遍倒扣入盤,形成紅黃相間的龍形圖案。嘉靖皇帝對這道菜非常滿意,正式將其命名為“蟠龍”御菜。
如今,蟠龍菜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還因其獨特的營養價值而受到廣泛歡迎。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易于吸收的肉類成分,適合所有季節食用,尤其在秋冬時節能起到很好的滋補作用。
蟠龍菜不僅口感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制作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被收錄于《中國菜譜》中作為名肴之一。這種菜肴以“吃肉不見肉”著稱,在各種烹飪方法如蒸、炸、炒等下都能保持其獨特的風味。
蟠龍菜的產業規模也日益擴大,目前僅鐘祥市每年產量就超過300萬斤,市場需求量大,已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加工產業鏈。這道傳統美食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之中,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