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傳統家庭農場探訪:與眾不同的養豬方式探索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8|發布時間:2025-04-03
【走進芬蘭傳統家庭農場,探索與眾不同的養豬方式】
在寒冷而清新的芬蘭冬日里,我們駕車前往位于塞伊奈約基城郊的一家農場。這里聚集著眾多本地養殖農戶,在藍白相間的森林中,芬蘭食品信息協會和一家知名的肉制品公司帶領我們參觀了他們合作的養豬場。進入豬舍前必須脫鞋,并且在整潔溫暖的觀察區通過右側全封閉的窗戶可以看到整個豬舍的情況:一群粉白色的幼豬正在歡快地玩耍、進食,它們已經五個月大了,預計再過兩周左右體重達到120公斤便可以出欄。

農場主Pentti熱情地為我們準備了一份美味的胡蘿卜蛋糕和一杯芬芳的芬蘭咖啡,并向我們講述了他的家族故事。他的父輩曾以養奶牛為生,而他自己的夢想則是經營養豬場,自2002年起,他與妻子、兒子一起運營這家農場,現在這里大約有1500頭豬。Pentti介紹說,在飼養過程中,芬蘭的豬不進行斷尾手術,因為它們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并且農場還會提供球類玩具和舊報紙等物品作為娛樂設施,小豬們不會因煩躁情緒而咬傷彼此的尾巴。他們每天給豬喂食五次,采用無激素、無抗生素以及非轉基因飼料的方式進行飼養。
芬蘭豬肉主要來自傳統的家庭農場,北歐獨特的自然環境為食物增添了天然風味,在此基礎上,以創新聞名的芬蘭人利用最新的技術與養殖方式來提升豬肉的質量。據當地肉制品公司的代表介紹,農戶所喂食豬的飼料主要是基于肉企和農民自產的谷物、液體大麥蛋白以及自家工廠生產的膳食補充劑,根據豬的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調配適合的飼料。
在農場旁邊有一片廣闊的空地,Pentti告訴我們那是他的農田,用來種植用于制作飼料的大麥。而附近還有一家釀酒廠,其副產品和酒糟可以直接供給養豬場作為飼料原料。這些都是芬蘭多年來致力于可持續發展成果的一部分。
圖1-3 展示了每頭豬都有至少一平方米的活動空間。
圖4 顯示了在飼養過程中,芬蘭的豬不進行斷尾手術的情況。
圖5 農場主正在調配用于喂養豬的大麥、小麥和膳食補充劑。
圖6 綠色耳標代表著這頭豬從出生到出欄期間從未使用過抗生素;一旦在生長過程中因疾病需要注射抗生素,綠色耳標就會被移除。
圖7 芬蘭肉制品公司的代表正在介紹該國豬肉的獨特之處。

圖8 展示了農場外用于種植大麥的空地。
圖9 介紹了位于農場附近的釀酒廠。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