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生活記錄冬至啦,你吃的餃子還是湯圓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8|發布時間:2025-03-31
在這個冬日生活打卡季中,我們迎來了一年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冬至。對于許多人來說,冬至不僅是自然界的轉折點,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和家庭情感。在揚州這個城市,人們有著獨特的習俗:“大冬大似年”,家家戶戶會在這一天準備湯圓來慶祝。
在兒時的記憶中,“大冬”一詞總能勾起人們對冬至那天餐桌上的期待——那一盤盤熱騰騰、晶瑩剔透的湯圓。那時候的湯圓,全都是手工制作,用純糯米粉搓出來的實心元宵,不同于現今超市里售賣的餡料豐富的圓子。
作為家中長女,我從小就承擔起了“搓”圓子的工作。工作之后,盡管家人都遠在揚州,但我依然會提前準備冬至的湯圓和餃子。城市里的生活則更加講究,無論是年初五還是正月十三、十五的湯圓與餃子都要求有餡料。
傳統中,“水晶”餡和薺菜肉餡是“老揚州”的最愛。“水晶”餡是由新鮮豬大油切丁后拌入白糖腌制而成,煮熟后的餡心晶瑩剔透。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豬大油曾是稀缺的奢侈品,只有在過年時才有機會品嘗。
隨著時代的變遷,南北地區在冬至慶祝方式上的差異也逐漸縮小。北方人則更加偏愛餃子,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無論是哪個節日,總能見到岳云鵬等相聲演員曬出的美食照片中,餃子的身影無處不在。
與湯圓相比,我個人更喜歡餃子。我總覺得包餃子比包湯圓省事,至少可以使用現成的餃皮來替代手工搟皮的過程。湯圓則需要親自搓制每個外皮,而調和糯米粉也相對復雜一些。

今年冬至前一天,弟弟迎來了六十歲生日。雖然他因參加馬拉松和游玩福州周邊景點錯過了聚會,但最終在生日晚上回到了揚州。我們幾姊妹和弟妹商議著如何慶祝這個特別的日子。我主動承擔了包餃子的任務,并早早去菜場挑選了薺菜、藥芹、韭菜等食材以及配菜。
為了滿足大家的口味需求,我還特意去了面店買了五斤多餃皮。妹妹們則負責做飯做菜。當發現餃皮不夠時,弟媳提議:“會不會包湯圓?”我回憶起自己曾是這方面的高手,盡管多年未碰,但還是答應了嘗試。
在準備過程中,我們發現家里竟然備有糯米粉,原來是為制作赤豆元宵而預備的。我先將餡心歸攏在一起,然后用筷子攪拌,觀察剩余的食材量后,在盆中倒了一些開水開始攪拌。幾分鐘后,我用手揉面團,感覺到了熟悉的技巧和手感。

最終,我們包好了18個大小適中的湯圓,并將它們放在蓋簾上。在準備餃子的同時,湯圓也下鍋了,但遺憾的是,拍照時已經來不及捕捉這溫馨的瞬間。

冬至,不僅僅是一個節氣,它還象征著自然界的轉變和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從物資匱乏到如今的富足生活,傳統習俗如包餃子、做湯圓等依然在我們的生活中傳承,并給予了我們深刻的情感記憶。這個冬日,讓我們一起品嘗這份來自祖先智慧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感受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和親情溫暖。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