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童年:聽奶奶講述越劇背后的傳奇故事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4|發布時間:2025-03-27
小時候最喜愛的事情之一就是聽奶奶講故事,而那些故事幾乎都與越劇有關。或許是因為奶奶也從沿門說唱的人那里聽過這些故事,所以她能將它們生動地講述出來。其中一個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中:在一個名叫羊棚丘的嵊州山村,一位放羊娃救了一位皇子。后來這位皇子繼承皇位回到京城時,問放羊娃有什么心愿。放羊娃說他想要做縣官老爺,出門可以坐轎子;他還希望他的后代子孫都能成為官員,烏紗帽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皇帝金口圣旨便封了七品芝麻官給這位放羊娃,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一頂又一頂、百頂千頂的烏紗帽也順理成章地實現了,那就是嵊州出了越劇,烏紗帽在戲臺上出現,子孫后代一直做下去直到現在。
對于我個人而言,這個故事告訴我做人不可貪心,要量力而行,否則會適得其反。而對于嵊州的越劇來說,它的起源當然有其社會生產的土壤。越劇起源于19世紀中葉的“落地唱書”,是嵊縣的一種民間曲藝,因其不在臺上而在農家門口、堂前賣唱,故名“落地唱書”。前后經歷50多年時間,“落地唱書”從曲藝演變成了戲曲。
在“落地唱書”的發展歷程中,可以分為田頭歌唱、沿門唱書和走臺書三個階段:

- 一、田頭歌唱: 清咸豐元年(1851)前后,嵊縣剡北鄉馬塘村農民金其炳集牧歌小調、宣卷佛曲和四工合調之長,在田間地頭即興歌唱,作為自我娛樂形式出現。這種演唱受到歡迎,并且許多農民以他為師,邊勞動邊學唱。
- 二、沿門唱書: 清同治初年,嵊縣遭遇災荒,禾稼歉收,賦稅繁重,民不聊生。金其炳迫于生計,仿照新春時“掃地佬送元寶”的形式,沿門挨戶去唱吉利話以求施給年糕、粽子等物。“沿門唱書”便由此產生。
- 三、走臺書: 之后的“落地唱書”逐漸發展成為更加正式的藝術表現形式,稱為“走臺書”。這一階段,“落地唱書”的表演更為規范,并且開始使用竹布衣衫作為戲服和鱉鼓、尺板伴奏。
到了1906年農歷三月初三,在桃源鄉東王村香火堂前搭臺化妝演出《十件頭》、《倪鳳扇茶》、《雙金鳳》等對子小戲,越劇的雛形基本形成。這些早期的小歌班多由男子組成,后來發展出女小歌班,并逐漸進入上海灘,在“大世界”進行演出。
隨著時代的變遷,越劇從剡溪兩岸的山鄉小戲演變為全國性的一大地方戲曲劇種,形成了表演細膩、唱腔優美的特色。現在它已贏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并且在上世紀末開始走向世界。如今,日本、菲律賓、美國等國相繼成立了越劇研究組織。

如果我能夠穿越回一百多年前的嵊州,我會看到越劇是出于勞動人民和他們的勞動中誕生出來的,是為了改變現狀而追求美好的生活。家鄉的父老鄉親們為了生存和發展想盡了辦法,走了千里百里,經歷了千辛萬苦,才有了今天這一切的變化。今天的我需要從先輩們的“基因”汲取力量,去努力為詩與遠方奮斗。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