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創作的經典美食佳肴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4|發布時間:2025-03-25
定州市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內,這里的燜子是當地一種著名的傳統美食。
北方地區經常提及的燜子通常是指與驢肉火燒相關的食品,這種食物由膠狀皮凍和搭配驢肉而成。然而,提到定州的燜子,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肉類熟食。
可以說,燜子在定州享有極高的地位,是宴請賓客時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倘若沒有品嘗過燜子,那么此次訪定之行便稱不上完整。
定州燜子不僅受到現代人的喜愛,其歷史同樣源遠流長。據傳該美食起源于宋代,是由曾任定州知州的文學巨匠蘇東坡所創制。
公元1093年十月,蘇東坡抵達定州任職。
上任之前,定州周邊如曲陽、望都、唐縣等地在夏季遭遇嚴重干旱,隨后又陷入連綿秋雨導致的洪澇災害。一年之內接連遭受兩大自然災害,情況異常嚴峻。

到任后,蘇東坡立即著手向朝廷請示撥款救濟受災民眾,并親自帶領賑災隊伍攜帶糧食和肉類深入災區,提供緊急援助。
每當到達一個村莊時,他都會為當地百姓煮粥、烹制肉食。然而面對數量龐大的災民與有限的肉類資源,蘇東坡為了能讓更多的災民吃到一些肉食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便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
他指示手下人將碎肉和肉湯混合,并加入當地的棱子面(即蕎麥粉)熬制成塊狀食品。這種制法不僅能夠使有限的肉類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時也為災民們提供了必要的熱量與營養。
這種方法在救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逐漸被推廣開來。之后人們便將這種以肉湯、碎肉和棱子面或紅薯淀粉混合熬制成的食物統稱為“燜子”。
定州的燜子以其獨特的香氣、精細的制作工藝以及美觀的顏色而著稱,外表油潤光亮且質地緊密富有彈性。切開后內部呈現出紅白相間的誘人色澤,入口時則能感受到香甜、糯滑的獨特口感,在加熱后再食用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曾經有定州人說過:“在定州市‘從九十九歲到剛學會走路的孩童’都喜歡吃燜子。”這種美食選用優質瘦肉搭配適量肥肉,并與紅薯粉混合,再用肉湯熬制而成,最終通過蒸煮使食物熟透。
烹飪技巧:
一、所需材料
上等紅薯淀粉1000克,豬肉餡200克 ,雞蛋4個,生姜末20克, 蔥花50克, 精鹽、胡椒粉、料酒、十三香調味品、醬油、砂糖、雞精、味精以及化豬油和色拉油等。
二、制作步驟
1. 將紅薯淀粉與適量溫水混合攪拌至糊狀;豬肉餡用少量色拉油和生姜末及蔥花炒熟后鏟出備用。
2. 把調好的糊狀物放入盆中,打入雞蛋并加入精鹽、胡椒粉、料酒、十三香調味品、砂糖、雞精等進行調味。接著將之前準備的豬肉餡和山藥淀粉混合均勻后倒入抹有豬油的平底盤內鋪平,然后上籠蒸制約30分鐘,取出晾涼即可。
三、注意事項
在選擇紅薯粉時一定要挑選優質的純紅薯粉,這樣制作出來的燜子才會具有緊實和富有嚼勁的特點。如果使用摻雜了其他成分的紅薯粉,則會導致成品變得容易散開或易碎。
來到定州怎能不品嘗這道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定州燜子呢?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