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鮮魚口胡同,它成市于明正統(tǒng)年間,距今已有570多年歷史了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7|發(fā)布時間:2025-02-27
鮮魚口胡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統(tǒng)年間,距今已有570多年。這條著名的胡同位于前門大街東側,與大柵欄隔街相望,其名稱源于元朝的魚市,后因三里河水道干涸而更名為鮮魚口。據傳,在清朝時期,由于魚市興盛,形成了“先有鮮魚口,后有大柵欄”的說法。
鮮魚口的名字背后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說該地原名線市口,因為針線交易繁盛,后來因魚市興起而改名。傳說中,一位老人在買了一條活鯉魚后,發(fā)現魚缸里留下了金子,他因此感激“魚仙”的饋贈,每天買魚放生,此舉帶動了更多人加入放生活動,魚市逐漸壯大,線市口也就變成了鮮魚口。
曾經的鮮魚口是一片繁華之地,匯聚了許多老字號商鋪。如便宜坊的烤鴨、天興居的炒肝、興華園浴池和眾多戲樓等都是這里的亮點。20世紀中葉,這里仍有黑猴鞋帽店、長春堂藥鋪、大眾劇場等知名商家。盡管60年代后逐漸衰落,但鮮魚口的歷史底蘊猶存。

2003年,鮮魚口被列為北京市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更新試點之一。根據規(guī)劃,東城區(qū)打算將其打造為老字號餐飲和北京小吃的聚集地,定位為“京味特色、美食經典——鮮魚口老字號美食街”。2011年,經過改造,這條街上又重現了昔日繁華,聚集了錦芳小吃、東來順羊肉串、力力涼面等眾多老店。

如今的鮮魚口街口裝飾著象征吉祥的“鯉魚”花門和鐵藝牌樓。街區(qū)內部充滿了與“魚”相關的元素,如磚雕、井蓋、家具和路燈,盡顯民族風格和歷史文化特色。復古的字號牌匾、抱柱楹聯(lián)以及景泰藍文化志牌,讓整條街充滿古樸雅致的氣息,充分展示了北京的傳統(tǒng)風貌。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