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河街:美食、文化與歷史的完美結合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7|發布時間:2025-02-25
湖南常德河街:市井百態演繹現實版“清明上河圖”
常德河街最早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間,是繁盛的碼頭,隨著陸路交通發展而衰退。2016年,常德市復原老河街風貌,打造集旅游、商業、文化、歷史于一體的記憶古街。
常德市國資委辦公室主任王長江說,將新業態引入河街,同時促使傳統非遺項目入駐街區,為非遺文化傳承打開新窗口。其中,穿紫河上的風雨橋、沅陵的藏書洞、鳳凰古城的吊腳樓等躍然紙上的一幅長25米的水墨正稿格外惹人注目。
潘能輝是一名藝術木雕傳承人,他設計了一幅代表沅水文脈的木雕作品,以常德河街為起點,逆沅水而上,途經常德桃源、湘西鳳凰、花垣等地,沿途收集各地域傳統風俗、木質建筑等素材。他的工作室內,一幅長25米的水墨正稿設計圖格外惹人注目,這是以沈從文《湘行散記》為藍本設計的圖稿。
潘能輝計劃用10年時間,采用深度鏤空的雕刻方法,將這篇“湘行散記”雕刻至一根重10噸、長10米、直徑1.8米的巨型紅椿陰沉木上。向外界全景展示沅水流域的人文風貌。他的工作室內,一幅長25米的水墨正稿設計圖格外惹人注目,這是以沈從文《湘行散記》為藍本設計的圖稿。
李健鷹是一名傳承人,她希望通過自己作品,讓更多人“望見鄉愁”。她圍繞河街舊貌及河街變遷變化,已創作了百來幅作品。她的工作室內,一幅長25米的水墨正稿設計圖格外惹人注目,這是以沈從文《湘行散記》為藍本設計的圖稿。
李瑤常與親朋相約河街閑逛,她說,非遺文創、圍爐煮茶為年輕人提供了新的消費與社交場景。眾多常德美食中,她偏愛非遺美食擂茶。一根擂棒將花生、茶葉、生姜磨制成粉團,置于碗中用開水沖泡,品之唇齒留香。源于漢、盛于明清的擂茶至今仍是常德人待客的首選美食。

李瑤說,非遺文創、圍爐煮茶為年輕人提供了新的消費與社交場景。眾多常德美食中,她偏愛非遺美食擂茶。一根擂棒將花生、茶葉、生姜磨制成粉團,置于碗中用開水沖泡,品之唇齒留香。源于漢、盛于明清的擂茶至今仍是常德人待客的首選美食。
眾多常德美食中,她偏愛非遺美食擂茶。一根擂棒將花生、茶葉、生姜磨制成粉團,置于碗中用開水沖泡,品之唇齒留香。源于漢、盛于明清的擂茶至今仍是常德人待客的首選美食。李瑤說,為年輕人提供了新的消費與社交場景,桂花酥糖、穿眼粑粑等老常德味美食也讓人流連忘返。
眾多常德美食中,她偏愛非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