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7|發布時間:2025-02-25
在2025年2月19日舉行的第46屆貝爾格萊德國際旅游博覽會開幕式上,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宣布了一項顯著成果:2024年中國前往該國的游客數量激增至15.6萬人次,較之上一年增長了70%,創下新的紀錄。這一成就彰顯了過去十年間塞爾維亞旅游業所取得的飛速進步,其游客接待量從2014年的大約200萬人次大幅增加至440萬人次,旅游收入也實現了近四倍的提升。武契奇特別強調,亞洲特別是中國游客的增多是推動該國旅游業轉型的核心力量,這一點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冬季旅游旺季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為了吸引中國游客,塞爾維亞實施了一系列策略。自2017年成為首個對中國免簽的歐洲國家以來,塞爾維亞不斷改善其旅游基礎設施:例如,貝爾格萊德尼古拉·特斯拉國際機場增設了中文標識,主要景點也配備了中文語音導覽服務;此外,從中國至塞爾維亞的直飛航班在2024年恢復運營,并增加至每周5班。文化和旅游機構將諸如前南斯拉夫電影《橋》的拍攝地、斯圖代尼察修道院等歷史遺跡,以及德里納河小屋、魔鬼城喀斯特地形等新興景點整合為“巴爾干秘境”特色線路,精準滿足中國游客對文化與自然深度體驗的需求。

武契奇總統通過個人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推廣塞爾維亞旅游,他的參與無疑提升了營銷效果。他曾親自走訪Aleksandrovac紅酒小鎮,展示了當地傳統酒莊的釀造技藝;并與中國的旅游博主合作,宣傳了貝爾格萊德要塞的夜景燈光秀,這一活動在抖音上的播放量超過了2.3億次。根據塞爾維亞旅游部的統計數據,2024年中國游客的人均消費額達到了1200歐元,比歐洲游客高出約40%,這主要體現在定制旅行、文化遺產體驗以及冬季滑雪活動上。
這一旅游熱現象的背后是更深層次的地緣經濟互動。在中塞自貿協定的推動下,塞爾維亞的農產品如車厘子和覆盆子對中國的出口量顯著增加,促進了“果園采摘+美食之旅”等農業與旅游相結合的項目發展。位于貝爾格萊德市中心的孔子學院和中國文化中心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平臺,2024年舉辦的“絲綢之路”文物展覽吸引了8萬余名觀眾,間接帶動了周邊酒店的入住率上升15%。正如武契奇所說:“通過旅游業合作,我們建立了民心相通的橋梁,使得多瑙河與長江的水花共同激蕩出發展的和諧樂章。”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