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汪曾祺:在煙火人間發現愛情與生活的真味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5|發布時間:2025-02-11
品味汪曾祺:食韻中的人間至情
在當代文學的星河里,汪曾祺宛如一顆溫潤而獨特的明珠,以筆為勺,從煙火人間的飲食中舀起一勺勺溫情,燴制成觸動心靈的錦繡文章,開啟了一扇通往人性幽微與生活本真的窄門。 汪曾祺生于江蘇高郵,那是水鄉澤國,魚米之鄉的饋贈早早融入他的生命底色。他的文字,初看是一道道家常食譜:端午的鴨蛋,紅通通的蛋黃冒油,筷子一戳,紅油滲出,與白粥相配,是兒時最盼的美味;新摘的野菜焯了涼拌,清爽可口,透著田野的蓬勃生機;還有那醉蟹,蟹肉的鮮嫩在酒意的微醺下被無限放大,咂摸一口,鮮掉眉毛。可細細品來,這哪是單純寫食,分明是用食物作墨,書寫悠悠鄉愁。 高郵的街巷、河湖,親鄰的笑靨、鄉音,都凝縮在這舌尖滋味中,離家愈遠,回憶愈濃,那熟悉的味道勾著游子的心,成為漂泊靈魂的錨點。 艱難歲月里,汪曾祺被下放到張家口沙嶺子勞動。物質匱乏,精神壓抑,可他眼中,飲食仍藏希望之光。壩上的土豆,樸實憨厚,他寫土豆的各種吃法,烀土豆、土豆絲餅,甚至用土豆做粉條,字里行間沒有訴苦,反倒洋溢著苦中作樂的達觀。采食野蘑菇,明知有中毒風險,卻為那一口鮮甘愿冒險,將對生活的熱愛、對未知的好奇烹進文字。此時,食物是困境里的慰藉,是他對黯淡日子溫柔的抵抗,以微小滿足抵御宏大的艱辛,展現生命原始的韌性。 汪曾祺的愛情,亦有食相伴。與妻子施松卿相知相守,廚房便是他們的情場。妻子臥病,他洗手作羹湯,為她熬粥、蒸魚,每一道菜都是無聲情書。他寫“愿意做菜給她吃——看著她吃”,平實言語,道盡相濡以沫。 食物串聯起日常瑣碎,在一粥一飯間,夫妻恩愛的暖意暈染開來,鍋碗瓢盆碰撞,奏響天長地久的樂章,讓人體味愛情落地生根后的醇厚,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煙火相持的深情。 從小說到散文,汪曾祺寫食從不孤立,總將其嵌入時代、人情大幕之下。他的文字,有傳統文人的雅趣,又添市井百姓的樸拙。讀他以食寫情之作,舌尖味蕾被喚醒,心尖情思也被觸動,跟隨他穿梭于歲月餐桌,看盡人間聚散、世相百態。他用美食的線索,串起生活珠玉,告訴世人:生活固然五味雜陳,但有真情入味,哪怕微末飲食,亦能品咂出大歡喜、大悲憫,滋養靈魂,熨帖人心。 這便是汪曾祺文學食譜留給后世最珍貴的滋養,永不過時,常讀常新。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