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探秘:東美古村的魅力之旅——騎樓建筑與傳統美食的文化交融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7|發布時間:2024-12-04
龍海之旅(1):探索東美古村的魅力
日期:2022年農歷六月初一的清晨!我們開啟了第二站,深入龍海區角美鎮的東美古村落。這里曾經有新行街、太平街、后面街和東興街等繁華的街道,熱鬧程度可媲美小型城鎮。至今,依然保留著閩南風情獨特的騎樓建筑,紅磚的墻體上點綴著精致的石膏雕花,門額上依稀可見的“杏春醬園”、“慶春香脯糕”、“錦成糕餅”等老字號招牌,仿佛在低語著昔日的輝煌。可惜的是,我們的時間有限,未能一一游覽這些古樸的街道。
東美老街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清之際,大部分保存下來的建筑則是民國時期的產物。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曾家大宅,它分為兩部分:一座是典型的閩南風格三進式大厝,坐北朝南,當地人稱其為“黑煙厝”。據說,這座古宅在建成初期因美觀和風水問題引起了爭議,最終被迫涂上黑煙并調整了屋頂結構。另一種說法認為,它的創建者曾振源是一位從貧苦中走出的華僑巨富,憑借智慧與努力在南洋取得了巨大成功,回鄉后建造了這所豪宅,并因此被賜予“大夫第”的榮譽。兩座宅院背靠背相連,中間一條狹窄小巷作為分隔,展現了獨特的布局。
我們參觀的曾氏番仔樓是南洋風格與閩南傳統元素的完美融合,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筑平面呈“凹”字型,以祖廳為中軸線對稱分布。前部是閩南式古宅,中部為哥特式樓房,后部則是紅磚騎樓,展示了中西文化交匯的魅力。這座擁有13棟99間房的建筑,雖然部分雕刻已稍顯斑駁,但主人的匠心獨運仍然清晰可見。尤其在二層鐘樓的設計上,更體現了異域風情。由英國進口的花磚歷經百年依然佇立,它們見證了閩南人“下南洋”的歷史和海外商人的奮斗精神,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仿佛在告誡后輩們:我們永遠是炎黃子孫,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東美村還有一道傳承了300多年的獨特甜點——香脯糕。2010年,佳慶東美糕制作技藝入選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其入口即化、香氣四溢而聞名。我們有幸在佳慶東美糕廠親身體驗DIY過程:將調好的糕粉填充模具,鋪平壓實后翻轉,用金屬片去除多余糕粉,并輕輕敲打使糕體松脫。制作的關鍵在于蔥頭油的熬制,從準備到取用需耗時一周,這繁復的過程體現了匠人的耐心與專注。
另外,東美的包子也是遠近馳名的小吃,其獨特的口感可與天津狗不理包子媲美。包子餡選用豬皮為主要材料,先熬制成膠再拌入蔥蒜等調料,每一份包子都飽含了師傅的匠心和地方特色。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