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特色美食:荷包粽制作工藝及歷史傳承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9|發布時間:2025-02-12
荷包粽——贛南客家佳肴
近日,我邀請了一群來自深圳、湖南和廣州的親朋好友到我家附近的鄉村餐館,一同品嘗地道的南康美食。他們對于其中的特色菜肴——“荷包粽”贊不絕口。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康人,我根據記憶,為您描述一下這道菜的獨特魅力。

“荷包粽”在南安府(現今的南康區、大余縣、崇義縣、上猶縣)一帶廣受歡迎。它是江西贛州南康和大余等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特點在于融合了荷葉的清香、豬肉的醇香、糯米的甘香,以及幾種調料的辛辣之味,入口油潤而不膩,香氣四溢,讓人食欲大增,實現了飯菜合一的美妙口感。
相傳在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大余人戴衙亨高中狀元。他在宴請慶賀賓客后,特意讓每人帶走一只荷包粽,讓家中長輩品嘗。因此,“荷包粽”被譽為“狀元菜”,一時間聲名鵲起。
制作“荷包粽”的過程頗為繁瑣。
首先,將新鮮荷葉晾干備用。使用時,用沸水將荷葉燙軟,疊成三層。

接著,將糯米和粳米按比例混合,炒至微黃、香氣四溢為止。
然后將炒好的米與適量的小茴香、八角等香料磨成粉末,將五花肉切成約一寸見方的塊狀。用鹽、醬油、料酒腌制一小時,同時熬制豬肉骨頭湯,將雞湯和豬肉骨頭湯混合作為調料的水源。加入醬油、糖、精鹽、甜酒、胡椒粉、花生油、味精等多種調料,將豬肉和香料粉末調勻,包成“狀元帽”形狀,根據荷包粽的數量放入蒸籠中蒸數小時。
在蒸制過程中,需要專人看管,不斷往鐵鍋中加水。掌握火候至關重要,先大火蒸熟,再轉小火燉爛。
“荷包粽”的制作非常注重色、香、味、形的結合。各地做法雖有差異,但均需將各種調料攪拌均勻,腌制約一小時。要達到純正的口感,通常需要蒸制上百個。成品荷包粽入口糯爛,不粘牙,荷葉的清香令人陶醉。
如今,“荷包粽”已成為南康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道菜品特別適合五十歲以上的人品嘗。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