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炸蘿卜絲餅油墩子(再淡蘿卜絲餅和油墩子)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5|發布時間:2025-02-11
追溯蘿卜絲餅與油墩子的歷史
回憶起昨日品嘗的家鄉風味油墩子(圖3),不禁讓我回想起有關上海蘿卜絲餅名稱差異的熱議。實際上,蘿卜絲餅并非土生土長的上海美食,在改革開放初期并不常見,直至市場開放后才逐漸普及,這種時間差導致了老一輩和年輕一代對其稱呼的不同理解。按照傳統定義,以蘿卜為主料的點心應稱為蘿卜絲餅,而油墩子則是上海本土特色,代表性的糯米裹肉小吃。
蘿卜絲餅:歷史與地方風味
蘿卜絲餅的歷史可追溯至古代,人們為充分利用食材,將蘿卜切絲拌以面粉煎炸。經過長時間的傳承,蘿卜絲餅形成了獨特的制作技藝和口感。在江蘇、上海及重慶等地,它成為了深受喜愛的小吃,并因地域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味特色,如江蘇版的蘿卜絲餅就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而在上海,雖然做法和口味可能有所不同,但同樣擁有忠實的粉絲。
關于蘿卜絲餅的傳說
流傳著一個關于西施與蘿卜絲餅的故事。據說,在戰亂時期,西施曾暫居浙江諸暨五泄,對當地的一道美食——蘿卜絲餅情有獨鐘。當她被迫離開返回吳國時,鄉親們以這款餅相送,寓意團圓與期待她早日回歸故土,因此蘿卜絲餅也被稱為“西施團圓餅”。

油墩子:起源、演變及名稱由來
油墩子的源頭可追溯到廣東潮州的“豬腳圈”,后來傳入上海并發展為本地小吃。最初,油墩子是上海傳統飲食店的特色之一。關于其名字,有一種說法與乾隆皇帝有關。據傳,乾隆在江南游歷時,寺廟中的師傅用面粉裹豆沙炸制而成,因其形狀類似香案上的蒲墩,被賜名為“油墩”。隨著時間推移,上海的油墩子去掉了蝦,主要以蘿卜絲為餡,以其酥脆美味深受當地人喜愛。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油墩子不僅在街頭巷尾普及,還出現了創新口味,如咸蛋黃油墩、榴蓮油墩等,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品嘗。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