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海鮮小吃舌形貝:舌尖上的記憶與味道探尋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6|發布時間:2024-10-26
## 潮汕美食探秘:舌尖上的舌形貝
潮汕地區特有的海鮮小吃——舌形貝,學名“膠墻”,由兩片綠色的貝殼黏合而成,中間附著乳白色的“膠墻根”和綠豆大小的顆粒。這種古老的海生物,在地球上已生存了4.5億年,卻逃不過成為潮汕人餐桌上的美食的命運。
回憶起上一次品嘗舌形貝已有20多年,一直想嘗嘗這個味道。這次回家過端午,母親特意買來,讓我終于實現了心愿。不過,價格也從當年的幾毛錢一斤漲到了三十五元一斤。(2014年的價格)
舌形貝生長在淺海灘涂地帶,殼身探出土面覓食,遇到危險便迅速縮進洞中。以前退潮時,海灘上常見到指甲大小的窟窿,俗稱“膠墻旋”。捕捉時用丁字形農具從側面插下,再撬出沙土塊,就能揀出一粒舌形貝。但近年來由于污染等原因,市面上的舌形貝越來越少了。
在中國沿海均有分布的舌形貝,卻鮮為人知。僅在粵東饒平、澄海和粵西雷州半島有吃膠墻的習慣。有趣的是,這兩個地方的方言都屬于閩南語系,都叫“膠墻”。這種食俗可能與閩南文化有關,潮汕和雷州半島歷史上交往密切,可能促進了食俗的交流融合。
舌形貝不易食用,有三個原因:一是容易過敏,引發皮膚紅斑瘙癢;二是較難料理,需要清洗泥沙和去除腺液;三是異味較大。然而,嗜食者卻認為這種“臭哈臭哈”的味道非常美味。炒制時,通常用金不換和沙茶,厚膌猛火,味道咸香煞嘴。
近年來薄殼越來越受歡迎,而舌形貝卻漸漸小眾化。“膠墻”這個名字是根據潮語讀音書寫的,據古籍資料記載,清代以后各地對它的叫法各異。如《嶺南雜記》稱其為“水豆芽”,《澄海縣志》稱為“海豆芽”。《海錯圖》中則稱之為“青翠”,以區分另一種橢圓形貝殼的“海豆芽”。
乾隆年間的《南澳志》記載:“海豆芽‘殼青牙白味甘’。”光緒年間,《海錯百一錄》提供了七種叫法。這些資料表明,閩粵兩地吃食舌形貝的歷史悠久。遺憾的是,盡管有多種叫法,卻沒有一種與“膠墻”有明顯關聯的。有知曉者,請告知。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