摯愛故土的印記——探索家鄉雙溝的獨特符號與文化魅力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6|發布時間:2024-09-10
摯愛故土的印記
遍布天涯海角的睢寧縣雙溝居民,您離鄉背井在外拼搏了多少載?您是否已在他鄉落地生根,遠離故鄉多少春秋?是十年、二十年,抑或是三十年、五十年?您是否還能流利使用家鄉的語言?您是否還記得家鄉的傳統習俗呢?
在您的心底,是否存在某種獨特記憶的印記?
您的記憶標簽,會是童年的廢黃河嗎?或者是老街后方的北老堰?可能是老糧庫旁的糖廠煙囪,亦或是觀音廟內繚繞的香火?是原雙溝中學附近的熱鬧廣場,還是柳將軍廟亭的靜謐?又或許是清涼寺悠揚的鐘聲,或是后樓古建筑背后的傳奇故事?或者是家鄉白嫩藕的清甜滋味,抑或對羊肉湯無法割舍的回味?是觀音機場、高鐵站帶來的便捷,還是鎮區拔地而起的高樓?是不是老街東門、南門、西門的存在,唯獨缺少北門,而被稱作塘子門?還是雙溪公園的寧靜,或是徐沙河畔的如畫風景?這些都構成了家鄉雙溝的獨特標識。
清晨,當我從睡夢中醒來,坐在電腦前翻閱著《資治通鑒》,一個念頭在腦中閃現——“熱愛故鄉的印記”。我便在這鍵盤上開始輕輕敲擊,讓思緒流淌成文字。
如果要編寫一本關于《故土的印記》的書,對于雙溝人來說,試圖用文字描繪出人文靜謐的家鄉雙溝,顯然不是一本書所能完全囊括。我們應當聚焦于那些蘊含著雙溝人的文化基因、歷史記憶和創新想象的精華部分,以符號的象征意義去解讀。
這里所說的故鄉印記,是雙溝深厚的人文歷史象征,也是雙溝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每個印記都承載著雙溝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既展示了楚漢文化的韻味,也體現了雙溝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
搜集和整理代表雙溝地區的符號元素,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人文地理、歷史遺跡、地方戲劇、民間音樂、傳統習俗、民間藝術、特色美食以及今日的雙溝等類別。
在雙溝的每一個印記中,都刻錄著這座城市的成長足跡,描繪出豐富厚重的歷史畫面,彰顯了雙溝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眾多關于雙溝的故事:如雙水倒流、潘公治水、三山一井、觀音賜子、芳姑救民、斷指孝母、一步兩橋、全羊美食等民間傳說。還有清朝時期吳行村的吳克志創立的“柳琴戲班”,被譽為當地柳琴戲的鼻祖;地方民俗活動如《蘇山鑼鼓》、《八陣馬》等,以及反映近代歷史的民國建筑、方家大院和后樓古建。更有被譽為“徐州三寶”之一的《牛耕圖》徐州畫像石。
這些文化印記在睢寧縣雙溝鎮的歷史長河中,經過無數歲月的沉淀得以傳承和發展,它們不僅僅是雙溝的榮耀,也是中華民族共享的精神文化遺產。
可以說,在雙溝的每一寸土地上,幾乎每一個角落、每一片風景、每一座建筑,都蘊含著雙溝的獨特文化魅力。
為了更精確地保存和詮釋雙溝的文化印記,我們需要廣泛查閱資料,實地考察。讓這些印記濃縮在短短的文字中,承載著作者對家鄉的深情熱愛和對當地人文歷史的敬畏之心。
雙溝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如同一幅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眾多的人文印記描繪出雙溝輝煌的過去與現在。
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分享關于故鄉雙溝的記憶點滴,一同參與《雙溝印記》一書的編寫整理。通過這本書,我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雙溝的發展歷程,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感到自豪,也讓更多人看到超越地理意義的文化雙溝、美麗雙溝。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