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著作的獨特體裁:紀事本末體詳解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7|發布時間:2025-04-05
文‖秋塵
一種名為紀事本末體的歷史著作,在我國豐富多樣的歷史文獻中,相對較晚出現,其首次顯現是在南宋時期。這類史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以年份或人物作為核心組織結構,而是聚焦于歷史事件本身。每一篇章都專門講述一段歷史事件,遵循時間線,詳盡呈現事件的起因、發展與結局。對于每一則歷史故事而言,這樣的結構使得前后關系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紀事本末這一史書體裁的誕生,歸功于南宋時期的袁樞(1131-1205),字機仲,出生于建安(今福建建甌)。《宋史》卷三百八十九中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跡。據說,當他在嚴州擔任教授時,對《資治通鑒》非常感興趣,然而,他卻因其內容繁多而感到困擾,難以深入理解每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于是,他決定從不同篇章中整理出同一事件的相關資料,將它們連貫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線。由于這些內容源于《資治通鑒》,故他將新著命名為《通鑒紀事本末》。
在紀事本末類的史書中,有幾部尤為重要,如《五紀事本末》,這其實是由以下五部作品組成的合集:

一、《通鑒紀事本末》,由宋朝袁樞編撰,共42卷。
二、《宋史紀事本末》,明朝陳邦瞻所著,共有26卷。
三、《元史紀事本末》,同樣是明朝陳邦瞻的作品,分為4卷。

四、《明史紀事本末》,清朝谷應泰的力作,總計80卷。
五、《左傳紀事本末》,清代高士奇創作,包含53卷。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紀事本末類型的史書,如宋朝章沖的《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以及清朝魏源的軍事記錄《圣武記》(共14卷)、馬骕的歷史梳理之作《繹史》(覆蓋上古至周末,共160卷),以及李銘漢在清末撰寫的《續通鑒紀事本末》(89卷)等。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