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生活中的經濟常識)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5|發布時間:2025-03-06
課程編號為CORE100319的"生活中的經濟學"是一門深入淺出的學術課程,總學時達到32小時,可獲得2個學分。它被歸類為基礎通識類核心課程,屬于"生命關懷與社會認知"這一教育板塊。這門課面向全體本科生開放,由經驗豐富的教師團隊張蕾、閆大衛和馮亞萍教授授課。
課程內容的創新之處在于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相結合,同時也融入心理學元素,旨在揭示傳統經濟學模型中的局限性,并修正對人性(如完全理性、自利傾向、信息獲取等)的傳統假設。教學涵蓋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精華,深入講解消費者均衡、廠商理論等概念,以及前沿理論如前景理論、心理賬戶和社會公平理論。此外,還會探討行為金融和生活中的投資實踐理論。

開設此課程的目標在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加深,幫助學生理解現代經濟運行規律,培養基本的經濟學素養,無論未來從事何種職業都能受益。通過課堂互動實驗與深度理論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本課旨在提升學生的現代經濟思維能力,了解最新經濟學理論,并將這些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為專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學生需要具備高等數學的基礎知識。課程主要采取面對面的講授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并深入理解經濟學理論。參考教材包括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第六版)、董志勇的《行為經濟學》和《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
本課程采用考查制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期末考試成績占總評70%,課堂表現則占據30%的比例。這樣的考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并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