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傳序原文及翻譯考點文化常識歸納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8|發布時間:2024-12-05
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是一篇杰出的文字,被明代學者茅坤贊譽為“千年難得一見的佳作”,清朝沈德潛也高度評價其“抑揚有致,深得《史記》精髓,是《五代史》中最為出色的文章”。文章因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常被選入高中及中等師范語文教材。徐中玉先生編撰的《大學語文》也同樣收錄了這篇文章。
原文由一大段組成,闡明了寫作《伶官傳》的原因,最后的“作伶官傳”四字點明了文章的主題。不同版本的書籍對文章進行了不同的分段處理,例如中華書局1972年版的《新五代史》和舊版的《古文觀止》未做分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的《古代散文選》將其分為四段,并刪除了最后的“作伶官傳”。而在徐中玉先生編選的《大學語文》中,雖然分段相同,但在第四段末尾補充了這四個字。
文章以莊宗得失天下的歷史事件為引子,探討了國家興衰是否由上天決定還是取決于人事。文章通過描述莊宗在成功和失敗時的不同境遇,提出了“滿招損,謙得益”的道理,并強調憂勞可以促使國家強盛,而安逸享樂則可能導致滅亡。作者通過“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勿陷入溺愛的陷阱。
在我看來,原文應該按照這樣的段落劃分:首先,從莊宗得失天下的對比中提出“盛衰由人”的觀點;其次,分別闡述“憂勞可以興國”和“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再次,強調“逸豫”導致滅亡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細微之處的積累,警示世人要防微杜漸;“作伶官傳”四字作為全文揭示寫作目的。這樣,文章將被分為六個段落,結構層次分明,邏輯嚴謹,完美呈現了作者的論述意圖和主題思想。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