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常識(教育心理學必背知識)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7|發布時間:2024-11-11
-
學習理論:
-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包括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代表人物巴甫洛夫,以及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強調行為的后果對行為的塑造作用。
-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如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發現學習,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強調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將學習過程看作是信息的加工過程。
- 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的社會建構性和學生的主動性。
-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引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并將學習活動引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根據動機產生的誘因來源,可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奧蘇貝爾提出的認知內驅力、附屬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是三種主要的動機類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揭示了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
-
知識的學習與遷移: 知識的表征方式包括概念、命題、表象、圖式等。學習的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包括正遷移、負遷移、順向遷移和逆向遷移等。影響遷移的因素包括學習材料的相似性、原有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等。
-
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學生的認知發展遵循一定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如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等。教育應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心理危機,促進其健康成長。
-
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這些策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和組織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
問題解決與創造性: 問題解決的實質是個體在面對問題時通過一系列思維活動找到解決方法。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包括問題情境、已有的知識經驗、情緒與動機等。創造性的培養措施包括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發散思維、提供創造性的學習環境等。
-
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品德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范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品德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方面。品德發展遵循一定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如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同時,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及其糾正也是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等因素都會對品德發展產生影響,需要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進行引導和糾正。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