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東臺百年傳承魚鱗白鰱面:獨特的味覺傳奇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5|發布時間:2025-03-26
江蘇東臺的獨特佳肴——魚鱗白鰱面:百年傳承的味覺盛宴
位于江蘇鹽城東臺富安鎮的一道地方名吃,名為“東臺魚湯面”,以新鮮白鰱為主料,并且在制作過程中不除去魚鱗,這一獨特的烹飪手法在全國范圍內極為少見,與東北地區的炒魚毛和山東地區搗碎魚刺的料理風格一樣獨具特色。

這道美食的制作流程十分復雜而精細。首先將白鰱煎至金黃色,隨后將其搗碎,并進行長時間翻炒,至少需要兩小時以上、超過一千次,直至徹底變干且色澤鮮亮才能出鍋。然而,新鮮烹制的魚肉不能立即用于熬湯,需等到翌日凌晨三點才開始燉煮。在熬湯環節中,將已處理好的魚放入清水中,每鍋大約燉20分鐘即可得到乳白色的高湯。熬制過程中還需頻繁撇去浮沫,并過濾掉殘渣,但保留所有魚油以增添湯的濃郁度。
盡管店面規模不大,卻吸引著眾多食客慕名而來,日均銷售量達到三百碗以上,在節假日更是多達四五百碗。每天所需的白鰱原料通常在五十斤左右,而節假日期間則可能增至百斤之多。店內的魚湯面定價合理,每份僅需七元,并且可以免費無限續湯;另外還提供九元一份的魚湯餛飩供顧客選擇。面條口感細膩滑爽,湯色清澈鮮美,毫無腥味。
東臺魚湯面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本地人都對其情有獨鐘。如今,它不僅作為地方小吃而聞名遐邇,更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愛好者前來品嘗,包括日本、韓國、印度以及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

店內所用食材的選擇同樣頗具故事性。早期魚湯面使用各種雜魚制作而成,但如今由于資源短缺問題,主要采用白鰱作為主料,這種魚每斤售價僅為四元,雖然價格低廉卻能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美味湯面。在熬湯過程中還會加入蔥姜以及白酒去除腥味,并且添加生姜水以增加湯體的粘稠度。
凌晨四點左右便有顧客陸續光臨品嘗這道特色美食。其中一位85歲的老者,堅持二十年如一日地前來享用魚湯面,每次必喝一杯茶、一杯酒再配上一碗熱騰騰的魚湯面,儀式感十足。東臺魚湯面不僅僅是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地方小吃,更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承載了當地人豐富的生活記憶與深厚情感。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