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美食愛好者深度感受酸鮓肉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fā)布時間:2025-03-25
我是一名武漢人,出身于川劇世家,也是地道的武漢美食愛好者。雖然在西南地區(qū)生活,但一直懷念著家鄉(xiāng)的美食。在偶然的一次旅行中,我遇到了西南的一個極具地域特色的美食——酸鮓肉。這頓酸鮓肉讓我深感驚艷,因為它不僅是黔北的特色美食,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我第一次嘗試吃酸鮓肉是在重慶南川。第一次吃就被這種口味給留下了深刻印象,似乎與普通的粉蒸肉有一些不同。這道菜的風味獨特,有一種乳酸的味道,同時也能體會到肉的香味。口感上,肥肉不油膩,瘦肉則是肉香和乳酸混合,非常享受。
后來,我徒步在武陵山區(qū)發(fā)現(xiàn)了在苗族、土家族和漢族地區(qū)都有制作和吃酸鮓肉的習俗。也許是制作工藝和環(huán)境使然吧,在武陵山區(qū)之外我還真沒見過這種美味,以至于讓這種人間至美的食物深藏不露的藏于武陵山區(qū),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酸鮓肉的制作工藝并不復雜,也可以說有點簡單。我的土家族朋友告訴我,制作過程是這樣的:燒好皮的五花肉或半肥半瘦的豬肉都可,用熱水清洗干凈,然后切成五毫米厚的肉片,再加少量的鹽,用鹽量要比腌臘肉的用量要少很多。然后,使用大米炒成微黃后,用破壁機打成米粉,也可以到市場買現(xiàn)成的米粉或者玉米粉,最好是用手摸著帶有顆粒感的。接下來,將米粉或玉米粉同加了鹽的肉片充分混合,喜歡吃辣口的,這個時候可以加入辣椒粉和適量花椒粉,然后裝入準備好的長頸廣口的壇子里壓緊,最后在肉上面叫上一大把處理趕緊的稻草,沒有稻草用棕樹葉或粽葉也可以,有藤條的可以用藤條在壇口里盤一圈藤條,沒有的可以用細竹子或小樹枝,在壇口里做一個井字形框架,防止肉片露出。再然后,用一個大于壇口的小盆裝上水,將裝有肉片的壇子倒扣在小盆里,這個在土家族里叫倒撲壇子。將壇子移到家里某個角落,耐心等待發(fā)酵20天,你就可以吃到別具特色的酸鮓肉了。
沒有嘗試過酸炸肉的人可能會覺得好好的鮮肉不吃,非要酸了才吃,但是只有你嘗試之后,你才能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智慧!

#農村美食# #好吃佬# #酸鮓肉# #人間至美#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