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陲珍味:探秘古人的黃羊美食文化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8|發布時間:2025-03-13
古代飲食奇珍——邊陲異獸蒙古羚。蒙古羚身形修長,體長約1.1~1.3米,四肢纖細。其角短小,頸部長而柔軟,毛色以棕黃色為主,腹部為白色。
這種動物主要棲息于內蒙古、甘肅、新疆、河北及吉林等地的丘陵、平原和草原地帶,喜群居生活。因其肉質鮮美,在北方地區一度成為人們獵捕的目標。
在古代,蒙古羚的數量十分龐大,隨著植物遷移以及季節性遷徙,它們廣泛分布于中原北部廣闊的區域。
嚴格來說,蒙古羚并非“鹿”,而是“羚”。因此現在人們常稱其為蒙古瞪羚。如今,國內僅存的蒙古羚數量稀少,種類也相對單一,與古代相比可謂相去甚遠。

在古時候,蒙古羚是一種常見的動物,但因為它們的速度極快,并且大部分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所以很難捕捉到。據后來的研究者考證,《爾雅》中提到的“播羊”即為如今的蒙古羚,而西域諸民族則稱其為“繭耳羊”。
在南北朝之前,中原地區的人們很少前往北方,因此難以品嘗到真正的美味佳肴。到了唐代,隨著邊疆擴張和大量中原人口遷移到了北方邊陲之地,從此黃羊肉開始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
唐朝時期,蒙古羚與蘆酒共同被視為河西一帶的特色美食和美酒。
蒙古人生于沙漠北部的草場,依靠狩獵為生。他們發現當地蒙古羚的數量龐大,并且肉質鮮美,比普通的山羊更美味可口,因此開始大量捕殺這種動物。
在元朝時期,蒙古人在北方邊陲之地捕獲到大量的蒙古羚后,便將這些羊肉運往朝廷供奉。
當時,在北方獵殺的蒙古羚肉被尊為最高等級的貢品,深受元朝皇帝的喜愛。
楊元孚在《灤京雜詠》中作有一首詩:“佳魚來自黑龍江,西域葡萄酒更良。南方奇珍夸風髓,邊陲異品是黃羊。”
其中“風髓”是一種茶葉,產自江南地區;“嘉魚”則是源自黑龍江的一種特色魚類。而葡萄酒則被視為西域釀造的上等美酒。
在元代時期,各地進貢的食物中以蒙古羚肉最為出色,它位列貢品之首。
蒙古羚味甘性溫無毒,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其骨髓亦可食用,被認為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當時元朝人大量享用蒙古羚肉,無論是獵人們還是京城居民都對這種美味贊不絕口。
在當時的盛宴之中,蒙古羚是必不可少的主菜之一,往往會被裝滿一整車,并作為宴會的主要肉類供應。
到了明清兩代,北疆人民將最優質的蒙古羚肉視為珍品。人們已經熟悉了它們的生活習性,在甘陜地區尤其如此。
清朝收復新疆后,分布于伊犁流域的蒙古羚成為了駐防部隊的主要食物來源。
那時的人們認為張家口北部地區的蒙古羚味道最佳,《浪跡三談》卷五中記載:“黃羊口邊有一塊黃肉,其肉最為鮮美。”

草原上的牧民視羔羊為美味佳肴,并常將其烤制后食用。明代詩人謝榛在《漠北詞》中有詩云:“鵝卵石打火烤黃羊,胡人飲酒唱和。鷂兒嶺上明月當空。
滿族居住于東北地區,當地蒙古羚數量稀少,后來他們的勢力擴展至蒙古境內,發現大量蒙古羚出沒,從此便將這種動物視為美味佳肴。
皇太極天聰六年(1632年),滿族軍隊抵達蒙古額爾奇納布拉克一帶時糧草不足,皇太極下令獵殺蒙古羚以解決燃眉之急。此次行動共捕獲了一萬多頭蒙古羚,并按各旗士兵數量進行了分配。
由此可見,在當時漠北地區存在著大量的蒙古羚。
明、清兩代都在北京設都,并按照元朝的傳統,每年讓北疆人民向朝廷進貢蒙古羚肉。數百年間,這種鮮美的肉類一直是皇家宮廷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