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賀州牛腸酸:傳統小吃里的酸辣記憶與文化傳承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5|發布時間:2025-02-26
廣西賀州牛腸酸:街頭巷尾的酸辣情懷,匠心傳承的味覺密碼
2025年2月25日 賀州訊
在廣西賀州的街頭,總有一縷酸香勾住行人的腳步。一口大鍋咕嘟冒泡,牛腸、牛肚在紅亮的酸湯中翻滾,攤主熟練地撈起食材,淋上秘制醬汁,食客們圍坐小桌大快朵頤——這便是賀州人最熟悉的日常畫面,也是外地游客必打卡的“味覺地標”:牛腸酸。這道以牛雜為主角、酸辣為靈魂的小吃,不僅是賀州的美食名片,更承載著當地人深厚的情感與文化記憶。
一、從邊角料到金牌小吃:牛腸酸的誕生故事
牛腸酸的起源,藏著賀州人的智慧與節儉。相傳清朝時期,賀州市公會鎮的屠夫不忍浪費牛內臟,便將牛腸、牛肚等“邊角料”洗凈烹煮,佐以酸辣醬料,意外成就了一道風味獨特的小吃。另一則民間故事則提到,民國時期一位大廚用酸梅湯燜煮牛腸犒勞軍隊,酸香開胃的口感廣受好評,從此牛腸酸在賀州扎根。無論是哪種傳說,都印證了這道美食“化平凡為神奇”的基因。

2013年,公會鎮吳玉赦師傅憑借獨家秘制醬料,將牛腸酸送上“賀州十大金牌小吃”的領獎臺,這道街頭美味自此聲名遠揚。
二、匠心獨運:一鍋酸湯里的功夫哲學
牛腸酸的美味密碼,藏在每一步的考究工藝中:
食材嚴選:牛腸、牛肚需反復搓洗去除腥味,僅保留最新鮮的部分,確保口感韌而不柴、脆嫩無雜味。
酸湯熬制:山泉水為基底,加入白醋、辣椒、草果等調料,慢火熬出酸辣平衡的湯底。湯色清亮卻滋味濃郁,既能去膩提鮮,又不會掩蓋牛雜的本味。
秘制醬料:每家店鋪的醬料配方都是“鎮店之寶”。吳玉赦曾試驗上百種調料搭配,最終以酸、辣、甜、咸的絕妙比例脫穎而出。食客可根據口味添加醬料,讓每一口都充滿個性化驚喜。
火候掌控:牛雜需先煮至半熟,再入酸湯慢燉,既保留嚼勁,又讓湯汁滲透肌理。攤主們常說:“心急吃不了牛腸酸,文火才能燉出魂。”
三、市井煙火中的文化紐帶
在賀州,牛腸酸早已超越食物的范疇。清晨的早餐攤、深夜的夜市檔,男女老少圍坐一桌,竹簽串起的不僅是牛雜,更是熱絡的閑談與笑聲。“小時候跟著父母吃牛腸酸,現在帶著孩子來,味道沒變,熱鬧也沒變。”一位本地食客感慨道。
這道小吃還見證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賀州聚居著漢、壯、瑤等多個民族,而牛腸酸的酸辣包容恰如這座城市的氣質——不同食材在酸湯中和諧共煮,不同民族在餐桌前共享美味。每年舉辦的“牛腸酸文化節”,更成為展示民俗、促進交流的盛會。

四、守正創新:傳統滋味的現代突圍
面對時代變遷,牛腸酸也在悄然進化。新一代經營者引入牛筋、牛腩等新食材,開發真空包裝和電商渠道,讓外地食客也能品嘗“賀州酸香”。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核心始終未改:山泉水的清冽、手工醬料的匠心、圍爐而坐的溫情。
正如一位老匠人所言:“牛腸酸的秘方不是調料配比,而是賀州人對生活的熱愛。”這道穿梭于街頭巷尾的酸辣滋味,正以最質樸的方式,講述著賀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文素材來源:賀州地方美食文化記錄、攤主訪談及歷史民俗資料。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