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美食:一道道味道的風景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布時間:2025-02-16
說到吃,我感覺四川人在吃上最講究,也最不將就。他們真的是在認真對待一茶一飯,做自己的生活家。有人說四川人吃的不是菜,而是味道和感覺。四川人中,樂山人更是把這生活感覺發揮到極致。離開樂山的頭天晚上和幾位友人喝茶,說起樂山各地小吃,大家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報出食名。說的人唾沫星子橫飛,聽的人口水使勁往肚子里咽。說到高興處,有人掰起手姆指一口氣報出了二十幾樣不帶重的。諸如:蘇稽蹺腳牛肉,葉婆婆缽缽雞,小李油炸,紀六孃甜皮鴨,安谷蹄花,臨江鱔絲,何三坨血旺和粉蒸肥腸,海棠巴骨肉,尹建烤蹄夜宵大排檔的烤豬蹄和腦花,夾江馬村魚頭,峨眉湯鍋兒牛肉和蘿卜湯,羅城牛肉和羊肉湯,馬邊老臘肉,犍為葉兒粑,蔥油餅和豆腐干咔咔,太平豆腐干,海匯源燒麥,新村賴抄手和馬邊曹三抄手,潘六孃排骨面,西壩豆腐,牛華豆腐腦,眼鏡蛋烘糕,老珍楷湯圓……
這兩年,樂山美食突然火了起來,這讓我這個身在外地的樂山人,既高興也頗不解,要知道樂山美食并非今天才有名,但一直沒有火起來。關于樂山美食,著名作家,也是美食家的汪曾祺就曾在一篇文章中專門提到過樂山蘸水豆花和西壩豆腐。他說有一年在樂山吃飯,“幾位作家都去了大館子,我和林斤瀾鉆進一家只有穿草鞋的鄉下人光顧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湯,啥都沒有。豆花用筷子夾出來,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瀾各吃了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很美。豆花湯里或加切碎的青菜,則為“菜豆花”。北京的豆花莊的豆花乃以雞湯煨成,過于講究,不如鄉壩頭的豆花存其本味。”
不得不說,汪真是會吃,吃得很有道理。據他所說,吃是人生的第一需要,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學習和掌握這個藝術。而且,他還寫過一句話:“我不善于說笑,也沒有什么大本事,但我能吃得很快樂,這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幸福。”
汪到樂山已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時的樂山美食還沒有現在出名。我在想,過去幾十年為啥樂山人就沒有抓住機會宣傳,以美食帶動旅游,早點出名,不是更有利于樂山的經濟發展嗎?我把這個疑惑告訴友人,她解釋說,大佛腳下的樂山人其實一直都比較佛系,他們收入雖然不高,但這里物價便宜,大多數人小富即安。平日里只要有合口味的飯菜,小麻將打起,“二七十”牌扯起,偶爾看看閑山散水,發發呆,就很知足了。至于說的那些美食,其實大部分都是樂山人日常生活要面對的飲食,也沒覺得有什么特別值得張揚和宣傳的。就象那句禪語:“你來或不來,我都在那里,不喜不惱,無增無減。”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