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民路:從臥龍街到御窯金磚的千年古韻之旅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8|發(fā)布時間:2024-12-04
游客們來到蘇州旅游時,幾乎不會錯過的是曾經(jīng)被稱作臥龍街的人民路。臥龍街得名于清朝時期,以北寺塔為龍尾、府學為龍頭,街道是“龍身”,因這獨特的地理位置而得名。乾隆皇帝曾在此接待百官,使其又有了"護龍街"的別稱。在20世紀50年代,這條街被正式命名為人民路。
在游覽人民路的同時,不妨順便參觀位于相城區(qū)陸慕鎮(zhèn)、緊鄰北端的御窯金磚博物館。這里的土質特別適合制作金磚,自明代起即被皇家使用,擁有世代相傳的高超燒窯技藝。2016年,御窯以“金磚”為主題,并結合了建筑美學設計,使得這一歷史瑰寶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生。
北寺塔,建于南北朝梁代,又稱報恩寺塔,高度達到76米。蘇州古城區(qū)的建筑高度限制不超過北寺塔第三層的高度,即24米。如今,這座“天際線”的標志性建筑——北寺塔,在地鐵口處的一棵網(wǎng)紅柿子樹下也成為了熱門打卡點。
往西行,與北寺塔相對而立的是蘇州絲綢博物館和蘇州美術館。新春之際,蘇州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工藝美術特展,以桃花塢年畫、蘇繡、虎丘泥人為主題,共展出308組展品。其中,清朝康乾時期“姑蘇版”桃花塢木刻與293個人物的虎丘泥人精品集中展示,均為國內首次亮相,展覽將持續(xù)至3月17日,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前去體驗蘇州工藝美術的獨特魅力。
再往西走幾步路,便來到了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qū)。一首《桃花庵歌》將五百年前唐寅最喜歡的生活方式流傳至今。這片地區(qū)在唐宋時期遍種桃花,因此得名“桃花河”。明代時,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定居于此。經(jīng)過保護修繕后,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qū)的唐寅故居文化區(qū)正式對外開放,包括了唐寅故居遺址、唐寅祠、文昌閣以及特色酒店等元素。
繼續(xù)向南行進至觀前街,從察院場地鐵站出站即可抵達。觀前街是蘇州市區(qū)內歷史悠久且最著名的商業(yè)街之一。昔日的蘇州土著喜歡“蕩觀前、白相玄妙觀”的傳統(tǒng)習俗,“江南第一古觀”——玄妙觀中的三清殿擁有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木構建筑,其中鎮(zhèn)館之寶為著名的《老子像碑》,僅存于玄妙觀、武當山和成都青羊宮的兩塊半。此外,觀內還有靠天吃飯碑、釘釘石欄桿以及重修三門記碑等,每個文物背后都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
人民路西側的怡園和曲園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景點。怡園建于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在明代某尚書舊居宅址上營造九年而成。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怡園汲取了蘇州各大園林之長,自成一體。園中復廊模仿滄浪亭的形式,假山借鑒環(huán)秀山莊的格局,旱船則效仿拙政園的香洲,現(xiàn)時的怡園梅花盛開、山林探幽,景致萬千。
緊鄰龍頭區(qū)域的三元坊地鐵站附近,擁有蘇州現(xiàn)存最古老的園林——滄浪亭和唯一的書院園林可園以及蘇州文廟。其中,滄浪亭建于北宋時期,是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以一泓清水貫穿整個園區(qū),波光倒影變化無窮。特別的是,滄浪亭的圍墻以水為漏窗,沿著河畔漫步,每一處景致都別具特色。此外,“羅馬建筑”風格的顏文樑紀念館——蘇州美專舊址亦是不容錯過的景點。
可園則位于滄浪亭對面,是蘇州現(xiàn)存唯一的書院園林,值得聯(lián)票購買一同游覽。蘇州文廟則是由范仲淹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近990年的歷史。文廟內設蘇州碑刻博物館,“平江圖”碑等珍貴文物皆藏于此。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