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竹韻盎然特色課程:趣味學習中的成長啟示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4|發布時間:2024-12-01
新學期幼兒園特色課程——《竹韻盎然》。
“竹”,其生機勃勃、奮發向前的形象,讓人不禁感嘆。本課程提供電子版資料及文稿,供大家參考。
孩子們對竹子充滿了好奇,紛紛提出疑問:我們的幼兒園是不是比竹子還要高?通過初步了解,他們知道了竹子的外形特征,觀察到竹葉細長且均勻分布在竹枝上,而竹節內部則是空心的。孩子們還了解到竹子的生長過程,從毛筍開始,逐漸長大,最終形成空心竹。
竹林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孩子們學習挖掘竹筍時需要使用鏟子。竹子不僅果實和種子可見,其地下部分也有莖和根系。竹子象征著正直、謙虛、堅韌不拔的精神,可制作成竹桌、竹椅等家具。竹子的適應能力極強,能在嚴寒、貧瘠、潮濕、干旱的環境中正常生長,具有很高的韌性。
竹子的成長啟示我們,雖然它是草本植物,但四年僅長三厘米的竹子,在前四年里將根系深深扎入土中,第五年開始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需六周就能長到十五米。這讓我們明白,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在竹編過程中,教師引導孩子們觀察、思考,發現其中的間隙,并教授他們四角孔編底的方法。其他幾種編織方法相對較為復雜,需要一定的技巧。孩子們還發現,竹條較硬,不易控制方向和彎度,容易折斷。在請教了會竹編的老人后,才發現原來我們遺漏了一個重要的環節。
我們將編織好的作品懸掛于活動室上方,讓孩子們抬頭就能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我們關注幼兒的問題,了解他們的需求,尊重他們的想法,為他們提供方法與材料,支持他們動手操作,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學習和發展。在活動中,孩子們感受著傳統民間編織文化的魅力,傳承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們發現裝飾上只有竹簡和竹葉略顯單調,于是自發從家里帶來小熊貓等物品進行搭配。在一次戶外活動中,他們在濕地公園的小竹林中發現了一片大大的葉子,父母告訴他們是筍殼,是竹筍長大后脫落的殼。祖輩們曾用筍殼做鞋墊、打鞋底,甚至作為燃料。每一棵植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孩子們也將這些帶回家里探索玩法。
“竹”之美食:將材料與糯米混合均勻后,裝入竹筒中。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