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碗襄垣拉面(去襄垣)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fā)布時間:2024-12-01
來到襄垣,品嘗一碗地道的拉面。
在襄垣,家家戶戶的主婦都會制作一種農(nóng)家特色美食——拉面。除了稱之為拉面,它還有抻面、扯面、甩面、小把拉面、大把拉面和拽面等多種叫法。雖然這種小吃源于農(nóng)家,但卻是上黨地區(qū)的獨特佳肴。特別是在舉辦紅白喜事時,幾乎都會架起幾口大鍋,邀請幾位拉面高手,共享這美食盛宴。在蒸汽騰騰的氛圍中,只見幾位技藝高超的拉面師傅赤膊露胸,時而如金剛拔地而起,時而似蜘蛛織網(wǎng),揮舞著手中的面團,將其均勻地甩出,離滾燙的大鍋約3米之遙,雙臂一揚一甩,整把面條如同白練一般落入湯鍋中。這精湛的技藝和壯觀的場景,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為喜慶的氛圍增添了無限光彩。
關(guān)于襄垣拉面的起源,說法不一。傳說在唐明皇李隆基擔任潞州別駕期間,他對襄垣拉面情有獨鐘。據(jù)史料記載,唐朝武則天成為女皇帝后,慶祝60大壽時,狄仁杰特意挑選了一位擅長拉面的師傅為她制作長壽面。這一歷史事實的直接證據(jù)是武則天所作的一首《云何梵》偈子:“如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fù)從何因緣,得大堅固力。”這首詩是武則天在研究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jīng)》時,結(jié)合自己親眼目睹的拉面師傅為她制作長壽面的場景而所作的心得。她從中領(lǐng)悟到,要想達到清凈、長壽的境界,就要像拉面一樣,不斷生發(fā),不爛熟面,延綿百里,猶如金剛般堅韌不拔。正是因為歷代皇帝和達官顯貴對拉面的喜愛,使得襄垣人學習拉面的傳統(tǒng)得以傳承至今。盡管拉面制作需要一定的力氣,但它也是一種獨特的生存技能,沒有一定的基礎(chǔ),是無法拉出讓人看著條形美觀、吃著口感香醇的好面條的。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