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完一碗不合口味的蘇式陽春面才明白為什么它在北方沒有市場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7|發布時間:2024-11-23
我去年底在上海出差時,就著陽春面喝了二兩白酒,這才明白,蘇式陽春面在北方沒有市場是有原因的。
上周我被派到蘇州出差三天,忙完業務后已經是深夜了,肚子餓的咕咕叫,環顧四周就近找了家面館吃飯。
我是地道的山西人,平時最喜歡吃面食,但倒是沒怎么吃過南方的面,一時還挺好奇,店老板得知我是外地來的,熱情推薦我嘗嘗他們蘇州特色的陽春面,也叫蘇式面,美味程度不輸北方的面食。
我點了脆爆鱔,鹵豬蹄等小菜,又按當地人的推薦,來了份重青寬湯斷生的紅湯蘇式面。
面端上來后我先喝了口湯,濃濃的醬油味重帶著骨湯的鮮,還透著幾分甜味,面條很細,口感偏硬,里面還帶著白心,我一開始以為沒煮熟,結果老板告訴我這是蘇式面的精髓,他還倒了杯白酒讓我搭著吃。
聊天中,談起北方幾乎沒有蘇式面的身影,老板還不免遺憾了一番,不過我也由此明白了,為什么蘇式陽春面在北方沒有市場了。
首先是,北方天氣寒冷,北方人的飲食習慣更追求強烈的飽腹感,這樣才能抵御惡劣天氣,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粗獷,實惠的飲食風格。
而南方的飲食比較偏向小巧精致,蘇州人吃面,但不會追求很強的充饑感,更多的是享受美食,所以蘇式面在份量上顯得沒那么多。
再有,北方人吃面條更喜歡自己手搟的,再差也是從超市買的鮮面條,這樣的面條口感更扎實,勁道。對于北方人來說,如果是用掛面來做,那這頓飯就是敷衍了事,畢竟在北方的面條排行榜里,掛面是在末位。
而蘇式面是以細薄的掛面來做,不太符合北方人的喜好,而且白心的面條,會給人一種沒煮熟的錯覺。
還有就是,北方是小麥的主要種植區,面食花樣多,面條的種類也多,比如刀削面,饸饹面,炸醬面,燜面,揪片......這么多的形式和口味足以滿足當地人的需求。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蘇式面沒太多競爭優勢。
雖然這碗蘇式面并不太合我的口味,但它向我展示了當地人的熱情好客,況且老板的口糧酒喝著真不賴。52度不辣不沖,余味回甘,有八九分五糧名酒的滋味。
聽老板說,這一曲歡窖10是四川瀘州的特色酒,由高粱,小麥等五種糧食發酵,每份基酒年份都是10年起步,為了提升口感,還加入18年優質老酒調味,在百元糧食酒中稱得上是“佼佼者”了。
瀘州是酒友們心中的白酒之鄉,釀出的濃香酒更是一絕,常喝酒的人都知道,這類酒的制作和品質都是極其挑剔的,每一瓶出爐都是經過精心調配的。所以,就算價格再貴,也不舍得在酒桌上少量嘗試一下。
如今交通便利,各地的文化交流逐漸深入,人們的口味也變得多樣化,我相信,未來蘇式陽春面在北方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