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詳解:鴻雁南飛與自然奇觀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9|發布時間:2025-02-10
關于白露節氣及其相關知識
我國農歷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因此全年共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持續十五天,并且包含三個物候期,每個物候期為五天,這些變化都十分明顯。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也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
在白露期間有三候:
- 一候鴻雁來
- 二候玄鳥歸
- 三候群鳥養饈
鴻為大者,雁則較小。它們是不同的物種,統稱為“鴻雁”。這些鳥類每年春季北飛,秋季南遷,在白露時節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大雁也象征著愛情和忠誠。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大雁通常是成對出現的,即使伴侶之一去世,另一方也不會獨自離去,而是守候在一旁,悲傷不已。
元好問是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及詩人,《摸魚兒·雁丘詞》是他十六歲時的作品。
據說當他十六歲去讀書時,目睹獵人射殺了一對大雁。他詢問獵人為何要殺害這些鳥類,得知一只被射中后,另一只從空中俯沖下來自殺身亡。
元好問深受感動,用錢買下了兩只死雁并安葬了它們,在墓前立碑以示紀念。從此之后,“一夫一妻制”的大雁習性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歐陽修是中國北宋時期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詩人,號醉翁,又被稱為六一居士,《醉翁亭記》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大雁常常成群結隊地遷徙,有時數量可達數千甚至上萬只。它們在飛行時會排成人字或一字形陣型,以節省能量。
每當燕子歸來之時,人們都會感到親近和喜愛之情。這些鳥類年復一年準時來去,從幼小的雛鳥成長為成熟的飛鳥。

"燕子不進苦寒門"這句話是否正確呢?實際上,燕子并不會因為房屋貧富而選擇棲息地。它們只會尋找適合筑巢的地方,如屋檐下等避雨之處。
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常希望吸引燕子來到家中,因此會在明亮的屋檐下放置樹枝或木棍為燕子提供一個安家之所。
第三候提到的是“群鳥養饈”。這里的“羞”字其實是“饈”的同音假借字,意指美味佳肴。隨著天氣轉冷,鳥類開始儲存食物準備過冬。

白露的三候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如期而至的。

每年公歷9月7日至8日左右是傳統意義上的白露節氣交節日期。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標志著這一時節的到來。
白露是指此時天氣逐漸變涼,氣溫迅速下降,晝夜溫差明顯增大,可以達到十多攝氏度。
白天陽光普照尚覺溫暖,但一旦夜幕降臨溫度驟降。夜間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結成細小的白色水滴,尤其是在清晨受到陽光照射時顯得晶瑩剔透、潔白無瑕,故得名“白露”。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