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浪漫的一群人,比如范仲淹是北宋時期的思想家、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3|發布時間:2025-02-12
在古代中國,知識分子群無疑是最具浪漫情懷的一群人。例如北宋時期的范仲淹,他不僅是思想家、政治家,還是一位文學家,其詞作中流淌著穿越千年的情感。
讓我們來欣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不知何時起,我們對浪漫的理解變得狹隘,將其局限于殷勤和討好,而真正的浪漫應是對自然的感悟,對時光的敏感,與季節、日升月落、花開花謝相呼應,與時空變遷共鳴。
中國美學追求的是一種與時間同步的情感化體驗,只有與之同頻共振,才能達到永恒的狀態,美得令人難以忘懷。
在碑學中,我們能看到時光給金石帶來的剝蝕感。例如早期的青銅器碑刻,如西周的青銅器。
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我們可以欣賞到這些青銅器上的文字所展現的金石氣息和斑駁感。
這些痕跡是原本就存在的,還是因為時間的流逝、歲月的侵蝕而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方筆或圓筆呢?
在書寫時,我們選擇使用方筆還是圓筆呢?其實都可以!古人常說金石永壽。為什么中國人對金石如此推崇呢?名流史冊上的記載為何不是那些寫得非常規矩的人呢?
中國知識分子不太追求規規矩矩的生活方式,他們總是打破舊有的規則,重新建立新的規范。我們常說知識分子都不是省油的燈,因為他們總想突破常規,嘗試新的事物。
為什么說金石不朽,金石永壽?為何在清代復古學之后,碑學一統天下?因為碑學擁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將個人的認知融入其中,當你將認知融入后,你會發現藝術沒有天花板,可以無限向上探索。
知識分子是高級的生物,不同于兔子和狼,也不同于恐龍,不需要區分食肉還是食草的類別。就像現在很多人會區分我是寫碑的,你是寫帖的,或者你寫《曹全碑》,我寫《禮器碑》。經典的帖子都有其獨特之處,我們學習其優點,為我所用即可。我們要懂得碑學,也要懂得碑帖相融。
我曾畫過宋畫和文人畫。宋畫給我的感覺是可以在悠閑中享受內心的寧靜,也可以是不動腦子的快樂,因為宋畫的自我發揮空間有限,它是精致的,只要有耐心都可以畫出來。我看我老師的畫,真的很喜歡,太好看了!
文人畫則是一種隨意的創作,可以隨意揮灑,沒有天花板,可以一直向上發展。
中國的詩書畫印的根基在于文史上,藝術的感悟力、整體的文藝修養越好,作品就越好。前天我和朋友liz說,我跟著老師學了三年多,依然還是個差生。她說我需要時間沉淀,手需要點悟性。也許吧,多讀書、多看、多寫、多悟,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因為熱愛可以抵消歲月的長河!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