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年輕人還在為生存捉襟見肘,專家們少提反常識的建議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8|發布時間:2024-12-25
在青年人為了生計奔波勞碌之際,我們往往很少聽到那些違背常理的建議。然而,最近我聽到了一位專家的言論,這讓我深感困惑。
這位專家提出:“根據貝克爾經濟學家的行為經濟學理論,耐用消費品和長期周期的消費品具有長期回報。如果你不生育孩子,那么你將失去這種長期回報的耐用消費品,而購買的其他物品則沒有這種消費品的價值。”聽到這樣的觀點,我真的很想問,這四個字難道真的這么難以理解嗎?難道我們的社會已經墮落到了這種地步?在她眼中,孩子似乎只是一個具有長期回報的耐用消費品,而生育孩子純粹是一種投資回報行為。
那么,親情究竟是什么?是計算模式的一種嗎?我真誠地向這位經濟學家提問:如果你有子女,你當時生育子女的初衷是不是按照這個所謂的理論,將他們視為具備長期回報的耐用消費品呢?經過這么多年與孩子的相處,你在親情和血脈的聯系中,真的這么堅定地得出這樣的結論:“你的孩子會作何感想?”還是你從未真正體會過親情的真諦?這不僅僅是一個關于是否生育的問題,而是一種極其墮落的思維方式。她渴望將一切納入所謂的計算模式之中。而她未說出的話更是令人膽寒。她似乎在暗示,今天生育一個小孩能為你帶來多少回報,一個孩子今天值多少錢?當我們談論一個人的價值時,難道我們真的認為他的價值完全等同于他的經濟價值嗎?如果經濟學家們都像這樣擅長計算,那么不如去計算一下生育的成本。別再算投資回報率了,因為即使回報率高,投資也是有門檻的。
當青年人還在為生計奔波的時候,我想問一問這些專家們是否可以暫時放下那些故弄玄虛的學術名詞,至少它們不應該違背常識。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