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常識專題(文學常識南蠻)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3|發布時間:2024-12-15
尊敬的讀者們,這篇文章旨在幫助大家掌握中小學語文中的專題專項訓練知識,所有的內容都是精心編寫的。如果您發現任何不準確之處,請隨時提出寶貴意見!我們共同進步。
本章節將探討古代民族的知識,這些信息對于理解文言文、名著和宮廷劇有著重要的作用。
古代民族知識
在古代,學者們對四方少數民族的認識相當有限,并沒有進行深入的考察。他們通常使用“蠻、夷、戎、狄、胡、越”等詞語來泛指這些地區的人群。居住于長江以南地區的各族群被統稱為百越,“南取百越之地”的說法即源于此?!八囊摹?,也就是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同樣用來描述四方的少數民族。
古代宗法禮俗知識
- 宗法制度
(1) 宗法制是一種基于血緣關系來區分嫡子和庶子親疏的體系,其核心在于確立長子繼承權。
(2) 古代帝王、諸侯或士大夫為了維護宗法體系而設立用于祭祀祖先的禮制性建筑稱為宗廟。這些宗廟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周朝天子擁有七座宗廟,包括后稷文王、武王三廟和四親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平民則不允許設立宗廟。
2. 祭祀儀式
(1) 在古代祭祀活動中,使用牲畜作為祭品是常見的習俗。純色的為“犧”,完整的為“牲”。人們通常將用于祭祀的牛、羊和豬統稱為“三牲”。
(2) 根據祭祀者的身份不同,所使用的犧牲規格也會有所區別:天子祭拜社稷時使用全部三種牲畜,這被稱為“太牢”。諸侯祭祀則只用一頭羊和一頭豬,稱為“少牢”。
(3) 古代在郊外舉行的祭祀天地儀式叫做郊祭。南郊用來祭天,北郊用來祭地,這是儒家禮儀中的主要內容。其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和人鬼。
3. 宗族關系
(1) 古代非常重視孝悌之道,其中“孝”指的是對父母要尊敬順從,“悌”則是指對兄長要尊重服從。
(2) 關于“三族”和“九族”的解釋各家不一。一般認為九族是指同姓親族中的高祖、曾祖父、祖父、自己、兒子、孫子、曾孫以及玄孫等輩分的人。
(3) 我國古代喪葬禮制中,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其去世的稱謂也有所不同:《禮記》記載天子之死被稱為崩,諸侯為薨,大夫為卒。士稱為不祿,而平民則直接說死。
4. 拜禮儀式
- (1) 古代行禮分為九拜:一為稽首,二為頓首,三為空首,四為振動,五為吉拜,六為兇拜,七為奇拜,八為褒拜,九為肅拜。這些禮儀多用于祭祀和朝見時。
(2) 在古代官場中,宗廟內最尊貴的位置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低等的是坐東面西。漢代以右為尊,唐代則以左為尊。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