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十大未知常識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9|發(fā)布時間:2024-11-20
4月21日上午在武夷山乘竹筏漂完九曲溪,又去游觀魚臺,賞摩崖石刻。沒想到返回時在途中的止止庵,收獲本次出行最大的驚喜:對道教有了一個輪廓的認識。原來以為道教就是王重陽丘處機,丘處機王重陽就是道教。金庸小說讀得久,竟淺陋如是。那天武夷山小雨淅瀝,止止庵里好清靜,就我一個游人。在庵外第一次看到道教南宗祖師白玉蟾的介紹,很好奇,便向庵里坐值的道士(交談后始知他是止止庵的主持一一韓道長)請教。他很熱情,一邊請我坐下品夷武巖茶,一邊向我細說止止庵的來歷,說南宗祖師白玉蟾與止止庵的淵源,以及道門的許多常識與規(guī)矩。下面就扼要說說這位韓道長向我敘及的一些道教常識。不當不確甚或謬誤之處,還望嫻知道行的友友批評指正。
1.道教的理論基礎是老子、莊子學說,但道教作為一門宗教(創(chuàng)立儀規(guī)、收授門徒、專事修行修煉等),其創(chuàng)始人,是東漢時期的張道陵,而非老/莊。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2.道教自東漢創(chuàng)立以來,在其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分分合合,產(chǎn)生過諸多派別。流傳至今的道教主要教派為:全真、正一、茅山、靈寶、凈明等五大派別。
3.道教五大派別中,以全真派、正一派兩大派別信眾最多,影響最為廣泛。它們內部又可細分為許多門派,各自的門派都有立教之時的祖師。非道中人士不能細知。
4.全真與正一兩派相較,正一派的信眾的比全真派要多。全真祖師邱祖在垂訓文中說得明白:全真道必須要出家、住廟。正一則不同,很多南方的正一道,都是家里時代相傳的。正一道則比較通俗,甚至可以說是與民同樂。全真派的道士們,則由于要專心修煉,所以他們往往會在寺廟中住宿,或者在僻靜的地方獨居。這樣,他們就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于修行之道。
5.正一派和全真派都有自己的信仰體系和修行方式。正一派強調神靈崇拜和祖先祭祀,而全真派則追求與道合一,注重內修。傳承方式上,正一派多為家族傳承,而全真派則為師徒傳承。這也反映在他們的服飾和儀式上,全真派的道士們蓄發(fā)留須,穿著特定的服飾,如頭插簪子、身穿對襟長袍等。而正一派的道士們通常不蓄發(fā)留須,穿著相對簡潔的道袍。
6.從傳播地域上看,道教正一派與全真派有顯著的區(qū)別。正一派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等地區(qū)。這兩個地區(qū)歷史上是道教的重要發(fā)源地,正一派在這些地區(qū)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信眾基礎。而全真派則在北方地區(qū)較為盛行,如陜西、山東等地。這些地區(qū)相對艱苦的氣候和環(huán)境條件,反而成全了全真道士們的靜心修煉與體道悟諦。
7.正一派和全真派在外觀特征上也有區(qū)別。正一派的道士通常不蓄發(fā)留須,穿著相對簡潔的道袍。而全真派的道士則蓄發(fā)留須,穿著特定的服飾,如頭插簪子、身穿對襟長袍等。這也反映在他們的儀式和傳統(tǒng)上,全真派的道士們在重要活動中會穿著這些特定服裝,而正一派的道士們則不這樣做。
8.正一/全真兩大主要道派,在信仰體系和修行方式上的區(qū)別。正一派強調神靈崇拜和祖先祭祀,注重符箓儀式;而全真派則追求與道合一,注重內修。這也反映在他們的服飾和儀式上,全真派的道士們蓄發(fā)留須,穿著特定的服飾,如頭插簪子、身穿對襟長袍等。而正一派的道士們通常不蓄發(fā)留須,穿著相對簡潔的道袍。這也反映在他們的儀式和傳統(tǒng)上,全真派的道士們在重要活動中會穿著這些特定服裝,而正一派的道士們則不這樣做。
9.從歷史發(fā)展上看,道教正一派與全真派有不同的發(fā)展路徑。正一派主要是在江西、福建等地區(qū)發(fā)展起來的,這兩個地區(qū)歷史上是道教的重要發(fā)源地,而全真派則是在北方地區(qū)較為盛行,如陜西、山東等地。這也反映在他們的服飾和儀式上,全真派的道士們蓄發(fā)留須,穿著特定的服飾,如頭插簪子、身穿對襟長袍等,而正一派的道士們通常不蓄發(fā)留須,穿著相對簡潔的道袍。這也反映在他們的儀式和傳統(tǒng)上,全真派的道士們在重要活動中會穿著這些特定服裝,而正一派的道士們則不這樣做。
10.道教正一派與全真派有顯著的區(qū)別。他們分別強調神靈崇拜和祖先祭祀,追求與道合一;他們的傳承方式也不同,正一派多為家族傳承,而全真派則為師徒傳承。這也反映在他們的服飾和儀式上,全真派的道士們蓄發(fā)留須,穿著特定的服飾,如頭插簪子、身穿對襟長袍等,而正一派的道士們通常不蓄發(fā)留須,穿著相對簡潔的道袍。這也反映在他們的儀式和傳統(tǒng)上,全真派的道士們在重要活動中會穿著這些特定服裝,而正一派的道士們則不這樣做。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