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知識你必須知道(你必須知道的心理常識是)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9|發布時間:2024-10-10
2023年10月10日,我們迎來了第33屆全球心理健康日。最新數據揭示,我國心境障礙的患病率高達4.06%,其中抑郁癥狀尤為顯著,占比約為3.59%;而焦慮障礙的患者比例也達到了4.98%。在老齡人群中,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上升至5.56%,酒精濫用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其患病率為1.84%。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焦慮以及老年期認知障礙的發病率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尤其是男性群體中酒精使用障礙的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緊密相連,沒有良好的心理狀態,身體健康也將受到威脅。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共同探索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學會正確面對和應對這些挑戰。
探討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
當前,人們面臨的精神健康問題種類繁多,包括抑郁障礙、焦慮障礙、酒精依賴、雙相情感障礙等。這些病癥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中各有特點:
焦慮障礙表現為持續的緊張、擔憂與不安;抑郁癥狀則體現在情緒低落、失去興趣和快樂感、自我責備以及睡眠和食欲的變化;此外,睡眠問題如失眠、多夢和早醒也很常見。強迫癥、社交恐懼、雙相情感障礙也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困擾。
精神健康誤區的破解
關于抑郁、焦慮等常見心理障礙,人們常常存在以下誤解:
1. 人們常誤以為這些癥狀是“想太多”或“受到刺激”,而非疾病,導致早期忽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2. 即使患者察覺到問題,也可能因忌諱談論而延誤就醫。有時,他們可能輕信未經驗證的偏方或自行用藥,造成不規范治療,加重病情。
3. 病恥感使許多精神障礙患者羞于尋求幫助,擔心在社交和職場中遭受排斥,這增加了他們就診的困難。
4. 部分患者因持續的身體不適,如食欲減退、心慌、頭痛等,頻繁前往內科等科室就診。雖然檢查結果正常,但這些癥狀可能是心理問題的表現。
對于輕度的心理困擾,如抑郁、焦慮和失眠,通過初期干預或自我調節可能有所改善。若自我調整效果不明顯,建議咨詢精神科醫生進行全面評估,采取心理療法、藥物治療或物理療法以緩解癥狀。
預防精神健康問題的策略
首先,要接受負面情緒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對持續的情緒困擾,我們應該正視并嘗試改變引發不良情緒的環境和思維模式。以下幾種方法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1. 時間管理與生活習慣:規劃合理的工作學習計劃,保持規律作息和均衡飲食,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睡眠。
2. 運動與興趣愛好:適量運動,享受戶外活動,通過鍛煉提升心情,釋放負面情緒;同時培養個人興趣,如繪畫、音樂等。
3. 社交互動與情感支持:參與社交活動,與親友分享心事,獲取理解和支持。
4. 正念冥想與放松技巧:學會活在當下,接納自我,包括接受正面和負面的情緒,提升情緒調節能力。
5. 積極心理暗示與思維調整: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轉變消極想法。關注可控制的事物,不沉溺于無法改變的事實。
6. 心理健康知識學習:了解心理健康,增強應對負面情緒的技巧。
若嘗試以上方法仍效果不佳,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早期治療能有效預防精神問題的發生。
治療方法的選擇
1. 心理療法:輕度心理障礙可嘗試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治療等。
2. 藥物治療:中重度病癥通常結合藥物和心理療法,使用抗抑郁藥、抗焦慮藥、穩定情緒的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
3. 物理治療:對于特定情況,可能采取經顱磁刺激等物理治療方法。
同時,康復治療在精神障礙管理中同樣重要,以幫助患者全面恢復,提高社會功能。
本文參考了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陶好娟的建議,由大眾衛生報記者郭芝桃整理。
(責任編輯:佚名)